为什么批评者认为“第一性原理”不过是“天才直觉”的包装?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看法。

说白了,这事儿就像是“学霸”和“学神”的区别。

“第一性原理”,按理想的说法,它是一套方法论,像个武功秘籍。不管你天资如何,只要你照着练,就能提升功力。它的核心是:别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也别管现在的东西是什么样。咱们直接把事情拆到最最基本的单元,拆到不能再拆为止(比如物理定律、基本人性需求、材料成本等等),然后从这些“砖块”出发,重新搭一个最优的、最高效的“房子”。

你看,马斯克想造便宜的火箭,他没去想怎么把现有火箭改得便宜点。他直接问:“造一枚火箭的原材料(铝、钛、铜等)成本是多少钱?”一算,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那剩下的98%都是啥?是大家因为“以前就是这么做的”而产生的巨大成本。于是他就从这2%的原材料开始,重新思考怎么组合,才有了可回收的火箭。这个过程,听起来很“科学”,很“有逻辑”,对吧?像是在解一道物理题。

“天才的直觉” 是啥呢?它更像是“学神”的灵光一闪。你问他这道难题怎么解出来的,他可能会挠挠头说:“我一看,就感觉应该这么做。” 这种直觉没法教,没法学,像是一种天赋。比如乔布斯,他很多时候是靠着自己超强的审美和对人性的洞察,直接“感觉”到“iPhone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公式推导。

那为什么批评者会说前者是后者的包装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

  1. 起点太难找了: “第一性原理”的第一步——“找到最基本的单元”,对普通人来说难于上青天。在无数信息和知识里,你怎么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第一性”?哪个是不能再拆的“基本砖块”?而那些“天才”们,似乎凭“直觉”就能瞬间抓住那个最关键的“砖块”。所以,这个最关键的第一步,本身就需要“天才的直觉”来完成。

  2. 结果看起来一样: 无论是通过繁琐的第一性原理分析,还是天才的灵光一闪,最终呈现给世界的都是一个颠覆性的、看似“从天而降”的绝妙想法。我们外人看不到马斯克团队背后算了多少数据,只看到了“哇,火箭回收了!” 这个“哇”的时刻,和乔布斯拿出iPhone时大家“哇”的时刻,感觉上是一样的,都像是魔法。

  3. 代言人效应: 天天把“第一性原理”挂在嘴边的,恰恰就是马斯克这种公认的天才。这就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因为这个方法牛,所以他成功了;还是因为他本来就牛,所以他说啥方法都对。批评者就会觉得,这可能只是天才给自己那无法解释的“直觉”和“洞察力”,找了一个听起来更科学、更理性的“外衣”,让自己的成功显得不那么“玄学”,更有说服力。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一个号称有步骤、有逻辑的“科学方法”,它最关键的起始步骤却极度依赖天赋和直觉,而且使用这个方法最成功的又恰好是天才。 这就难免让人觉得,这套“方法论”可能只是给“天才的直觉”穿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让它听起来更高级、更可复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