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重要。我试着用个大白话给你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在盖房子。
“事实”就是你脚下那块坚实的地基,是那块硬邦邦的、客观存在的岩石。 它就在那儿,不管你喜不喜欢、相不相信,它都在。你可以找工程师来钻孔、检测,能测出它的承重能力、密度、成分。这些数据是客观的,换谁来测,结果都基本一样。这就是事实——它可以被反复验证,有确凿的证据支撑,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比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摄氏度会沸腾”,这是一个事实,因为无论谁来做这个实验,结果都一样。
“假设”就是你站在这块地基上,抬头仰望,构想未来要盖的房子长什么样,并相信“这房子盖好后肯定好卖”。 “好卖”这个想法,就是一个假设。它可能是基于一些信息(比如附近要修地铁、有名校要搬过来)做出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或预测,但它终究不是事实。因为在房子卖出去之前,你无法100%证明它。万一政策变了呢?万一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呢?
所以,假设是我们为了行动而暂时接受为“真”的某个前提。我们基于“房子会好卖”这个假设,才决定投资盖它。
怎么快速区分它们呢?
你就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这个说法,我现在能拿出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客观的证据来证明它吗?”
- 如果能,那它就是“事实”。(例如:“我们公司上个季度的财报显示利润是500万。”——可以查账验证)
- 如果不能,需要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测、个人的判断、或者某些还未被证实的前提,那它就是“假设”。(例如:“我们公司下个季度的利润将达到800万。”——这是基于市场趋势和当前业务的预测,是个假设)
你提到了“第一性原理”,这正好就问到点子上了。所谓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本质上就是逼着自己去拆解问题,扔掉所有的“行业惯例”、“主流看法”、“经验之谈”(这些往往都是包装得像事实的假设),直到挖出那个最核心、最无可争议的“事实”(地基岩石),然后再从这个地基出发,重新推导和构建。
比如,所有人都说“电池很贵”(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假设),但运用第一性原理的马斯克会问:“电池的‘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电池是由一些基础材料(锂、镍、石墨等)组成的。然后他去查这些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发现把这些原材料成本加起来,远比一块成品电池的价格低得多。原材料价格是“事实”,而成品电池贵是包含了一系列生产、物流、品牌溢价等“假设”在内的结果。于是,他从“事实”出发,找到了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
- 事实是起点,是基石,是客观的、可被验证的。
- 假设是通往未来的桥梁,是我们基于事实做出的主观判断和预测。
一个厉害的人,就是能清晰地分清自己脑子里哪些是坚实的事实,哪些是需要去验证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