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第一性原理思维?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想让孩子学会“第一性原理”这个听起来很牛的思维方式,其实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教他“扒开洋葱,一层一层看到最里面的核”,而不是只停留在“哦,这是个洋葱”的表面。别把它当成一个课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我分享几个自己觉得特别好用的方法,你可以试试:

1. 玩“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游戏

孩子是天生的“为什么”机器,千万别嫌烦,这是最好的机会。

  • 别急着给答案: 当他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的时候,别直接说“因为瑞利散射”。你可以反问他:“好问题!你觉得天是什么组成的呢?(空气、云…)那光又是什么样的呢?(亮的、有颜色的…)我们猜猜看,是不是光在空气里跑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 鼓励他自己猜: 让他大胆地猜,猜错了也没关系。重点是引导他去思考“组成这件事物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因为会饿。”“为什么会饿?”“因为身体需要能量。”“能量从哪来?”“从饭里。”“饭里的什么东西变成了能量?”……你看,一层层就问到本质了。

2. 拆!拆!拆!—— 物理版的“庖丁解牛”

找一些安全的、废旧的东西,比如一个旧闹钟、一支用完的圆珠笔、一个坏了的玩具车。和他一起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 认零件: “你看,这个是弹簧,你按一下,它会弹回来。”“这个是齿轮,一个转,能带着另一个也转起来。”
  • 想功能: “如果我们把这个小弹簧拿掉,你猜这支笔会怎么样?(按不出笔芯了)”“原来它的作用是把笔芯顶回去啊!”
  • 通过拆解,孩子会明白,一个看起来复杂的东西,其实是由一堆有各自简单功能的小零件组成的。这就是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基本要素。

3. “假如……会怎么样?”——挑战默认规则

这个游戏能帮孩子打破思维定势。

  • “假如我们没有发明椅子,大家会怎么休息?”(他可能会想到坐地上、躺着、靠着墙……)
  • “假如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30个小时,会发生什么?”(白天会更长?我们会不会更累?)
  • “假如书不是用纸做的,还能用什么做?”(木头片?布?石头?)

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能促使他去思考一个东西存在的根本目的。比如,椅子的本质是为了“支撑身体,让人舒服地坐着”,只要能实现这个目的,它不一定是四条腿一个背。

4. 从零开始创造,而不是模仿

玩积木的时候,别总让他照着图纸搭。

  • 定个目标: “我们来搭一个‘能跑得最快的车’吧!”
  • 分析要素: “要跑得快,车子需要什么?(轮子要顺滑、车身要轻、形状要尖一点减少阻力……)”
  • 动手验证: 让他自己去试,用两个轮子还是四个轮子?车身用大块积木还是小块?搭一个胖的,再搭一个瘦的,看看哪个在斜坡上滑得远。

这个过程,他就在亲身实践第一性原理:为了实现“快”这个目标,从最基本的要素(轮子、车身、重量、形状)出发,自己组合、创造出一个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我的心得:

培养这种思维,家长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好奇的伙伴”。你不用什么都懂,你可以说:“我也不知道耶,我们一起查查看/试试看好不好?”

关键在于,保护他的好奇心,鼓励他提问,陪伴他探索,允许他犯错。别用“大家都这样”、“本来就是这样”来搪塞他。当他习惯于从根上思考问题时,这种思维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