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研究中,第一性原理是否能跨越信仰边界?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试着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聊聊我的看法,不拽那些复杂的学术词儿。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一直问“为什么”,直到找到那个最根本、最核心、不能再往下拆分的“砖块”。比如造车,不去看别人怎么造,而是问:一辆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是金属、玻璃、橡胶……这些东西值多少钱?从这个角度出发,才有了成本极低的火箭和电动车。

那么,这套方法能不能用在宗教研究上,甚至跨越不同信仰呢?

我觉得,这得两头说。

一方面,它“能”跨越边界,但这个“跨越”是在学术分析的层面上。

你可以把不同的宗教想象成不同菜系的菜,比如川菜、粤菜、法国菜。它们看起来千差万别,用的香料、烹饪手法、摆盘都完全不同。

如果你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你问的就不是“这道菜用了什么独家酱料”,而是“这道菜满足了人类什么基本需求?” 答案可能是:提供能量、带来味觉上的愉悦、满足社交需求(比如宴请宾客)。

你看,从这个最根本的需求层面,所有菜系都是相通的。

同样,用第一性原理去“解剖”不同的宗教,你也可以发现它们都在回应一些共同的、最根本的人类困境和需求:

  1. 对死亡的恐惧:人都会死,死了去哪?几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2.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3. 对道德秩序的渴望: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黄金法则,在各种宗教和文化里都有变体)
  4. 对归属感的需求:人是社会动物,需要社群和组织来获得认同和支持。

从这个角度看,第一性原理就像一把X光,能穿透不同宗教华丽的外衣(仪式、神话、教规),照见里面那副非常相似的“人类需求”的骨架。这对于做宗教比较研究、理解宗教为什么能吸引人,非常有帮助。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真正跨越信仰的边界,尤其是在信徒的内心世界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仰的核心,本身就是一种“第一性原理”,但它是一种基于“神圣”或“启示”的原理,而不是基于逻辑推理的。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就是他的第一性原理,你不能再往下问“为什么是三位一体而不是四位一体”。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是真主的话语”就是他的第一性原理,你不能去分析“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和逻辑漏洞”。

这些核心教义,在信徒的体系里,就是那个最根本的、不容置疑的“砖块”。

如果你试图用一个外在的、理性的第一性原理去分析甚至“拆解”这些神圣的教义,那在信徒看来,你不是在“跨越边界”,你是在“亵渎”和“冒犯”边界。你等于是在说:“你地基里的那块最重要的石头,我觉得可以再砸开看看是什么成分。” 这对人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一个外部观察者(比如学者)跨越不同信仰的表象,看到它们背后共通的人性逻辑和功能。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宗教”。

但是,它无法成为一把“统一”所有信仰的钥匙,也无法真正进入信徒的内在世界。因为信仰的根基,恰恰是那些不接受被“理性”和“逻辑”所拆解的核心信条。对于信徒而言,他们的信仰本身,就是终极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