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聊到“第一性原理”的哲学起源,这事儿得把时间往前倒腾两千多年,去古希腊找一位大胡子老哥——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他就是把这个思维方式系统化、理论化的鼻祖。
为了好理解,咱们先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是个特别爱刨根问底的小孩,不停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的?” “因为大气散射了太阳光。” “为什么大气会散射光?” “因为空气里有各种分子。” “为什么分子会散射光?” ... 这个过程,如果你一直问下去,直到问到一个不能再问、最根本、最基础的那个答案——那个答案就是“第一性原理”。它本身就是答案,你不能再用别的东西去解释它了,它是其他所有结论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当时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能确定我们知道的是真的?
他觉得,我们的知识体系就像盖房子。你不能把房子盖在沙子上,你得有个坚实的地基。这个“地基”,就是他说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或者叫“第一因”(First Causes)。这些原理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所有推论和知识的逻辑起点。你不能去证明它,因为你用来证明它的东西,本身就是从它衍生出来的。
举个他哲学里的例子,比如逻辑学里的“无矛盾律”——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A又不是A。 比如,你手里的这个东西,它不能“既是一个苹果,又不是一个苹果”。这个道理听起来像是废话,但它就是一条第一性原理。你不需要去证明它,它是你进行一切思考和辩论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地基,那所有的对话和知识都将瞬间崩塌。
所以,“第一性原理”的哲学起源,就是亚里士多德在构建他的知识体系和形而上学时,为了寻找一个最稳固、最可靠的逻辑基石而提出的概念。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其实就是“存在”的本质,是“万物最终的道理”。而第一性原理,就是通向这些终极道理的出发点。
当然,现在我们总听到埃隆·马斯克提起这个词,他把它从深奥的哲学殿堂里拽了出来,变成了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工具。他造火箭、造电动车,就是不断地问: “电池为什么这么贵?” “因为传统上就是这个价。” “不,我们回到第一性原理。电池的组成材料是什么?是碳、镍、铝这些。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多少钱?如果把这些原材料买来,自己组合,成本应该是多少?”
你看,他干的事,和亚里-士多德在精神上是一样的:拨开层层迷雾和“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传统观念,直达事物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组成部分,然后从这个“地基”出发,重新搭建出全新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这个概念的“亲爹”是亚里士多德,他为了给知识和哲学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起点而提出了它。而它的“干爹”可以说是马斯克,他让这个古老的智慧在现代商业和科技领域里重新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