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用“第一性原理”听起来很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像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小孩一样,不停地问“为啥呀”,但问得更有水平。
在小组讨论里,当一个同学抛出个观点,比如“我们应该把项目重点放在开发一个App上”,你别直接说“我同意”或“我反对”。你可以试试这么做:
第一步:别管结论,先找地基
先别去想“做App”这个结论好不好,而是去想:他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什么“地基”(基本假设)上的?
你可以这么问:
- “你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我想确认一下,我们是不是都默认‘用户都喜欢用App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确定的事实,还是我们的一个猜想?”
- “我们做这件事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方便用户,还是为了收集数据,还是为了显得我们项目很厉害?”
你看,这些问题不是在攻击他的观点,而是在和他一起确认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不是牢固。很多时候,一个看起来很棒的建议,它的地基可能根本不存在,只是“我以为”、“我觉得”或者“别人都这么干”。
第二步:把“高大上”的概念拆成“大白话”
很多观点里都包含一些时髦但模糊的词,比如“赋能”、“闭环”、“生态”等等。第一性原理就是要戳破这些词的包装,看看里面到底是啥。
当同学说:“我们应该通过这个App构建一个内容生态。”
你可以把他拉回地面,问一些更具体的问题:
- “‘内容生态’这个词如果拆开来看,具体指的是什么?是指用户自己发帖子吗?还是我们去请大V来写文章?”
- “如果我们不做App,只做个公众号或者网站,能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这个‘内容生态’?如果不能,App比它们到底多了哪个最核心、不可替代的东西?”
这就像把一辆“酷炫的跑车”(那个观点)拆成一堆最基本的零件(轮子、发动机、外壳),然后你再看,这些零件是不是必需的,是不是最好的组合。
第三步:从原点重新思考,有没有别的路?
当你把对方观点的“地基”和“零件”都看清楚之后,就可以试着从最原始的需求出发,看看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你可以这样引导大家:
- “好,我们现在都清楚了,我们最根本的目标是‘让用户能随时随地记录他们的想法’。那我们先假设世界上还没有手机App这个东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会是什么?是做一个网页,还是一个微信小程序,甚至只是一个可以随身带的小本子?”
这么做的好处是,能把所有人的思维从“我们应该选哪个方案”的惯性里解放出来,回到“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原点上。从原点出发,大家可能会发现一条之前谁都没想过、但更简单有效的路。
总结一下:
在讨论中用第一性原理,不是为了抬杠或炫技,而是为了让讨论更深入、结论更扎实。关键在于你的态度要真诚,是抱着“我们一起把问题看得更透彻”的心态去提问,而不是“我要证明你错了”。
你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开头:“我有个问题想确认一下……”、“我们不妨退一步看……”、“如果我们从零开始想……”。这样,你的“刨根问底”就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带动整个团队进行更高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