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当然能,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说白了就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它逼着你穿过表面现象,去看事情最底层的、不能再被拆分的那个“公理”。一旦你习惯了这么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其实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底层逻辑。
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举的这个例子,特别好:“能量守恒”和“机会成本”。
物理学里的“能量守恒”,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比如,你手里的电池(化学能)让手电筒发光(光能和热能),总的能量没变,只是换了个“马甲”。它的底层逻辑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总量是恒定的,你不可能无中生有。
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核心思想是什么?你拥有的资源(比如时间、金钱、精力)是有限的。你选择把一小时用来打游戏,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用这一小时来学习、锻炼或者赚钱的可能性。那个“被你放弃的、价值最高的选择”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它的底层逻辑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系统内,任何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有得必有失。
你看,把它们的外衣(物理、经济)剥掉后,露出的内核是不是惊人地相似?
它们共通的逻辑就是“稀缺性”和“权衡”(Trade-off)在一个封闭系统里的体现。
- 系统:物理学里是孤立的物理系统,经济学里是你个人的资源池(时间、金.钱等)。
- 稀缺资源:物理学里是“总能量”,经济学里是“你的时间/金钱”。
- 权衡/转换:能量从化学能A转换成光能B,你就减少了化学能A;你把时间资源A用在了打游戏B上,你就失去了把时间资源A用在学习C上的可能。
所以,你完全可以把“机会成本”看作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能量守恒定律”。它们都是在描述一个“总量有限,如何分配”的核心问题。
当你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很多东西都会豁然开朗。比如:
- 计算机科学里的“垃圾回收机制”和生物学里的“新陈代谢”,是不是都在讲一个系统如何“清除无用部分以维持自身运转”的逻辑?
- 社会学里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和自然界里的“正反馈循环”(比如冰盖融化导致吸收更多热量,进一步加速融化),是不是都在讲一个“优势会自我加强”的逻辑?
第一性原理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让你多学一个知识点,而是给了你一把能打开很多把锁的“万能钥匙”。你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一个由共同底层逻辑连接起来的、优美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