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分析中,如何从结论倒推至最基础的事实?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会不自觉地用到这个方法。要把一个“结论”一层层剥开,直到看见最里面的“事实”,我个人最喜欢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很多人管它叫**“连续追问”或者“五个为什么(5 Whys)”**。

你别看名字好像很学术,操作起来就像小孩儿问问题一样。

我给你举个特简单的生活例子,你就明白了。

结论是:我的车发动不了了。

好,我们开始倒退:

  • 第一问:为什么车发动不了?

    • 回答:因为电瓶没电了。(这是一个初步事实,但还不是最基础的)
  • 第二问:为什么电瓶会没电?

    • 回答:因为我昨晚忘了关车灯。(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们得确认。如果是忘了关灯,那这就是个偶然事件。但如果不是呢?我们假设检查后发现车灯是关的,那就要继续问了)
    • 修正回答:哦,检查了,不是因为车灯。那可能是因为交流发电机坏了,没法给电瓶充电。(这是一个更深一点的事实
  • 第三问:为什么交流发电机坏了?

    • 回答:修理工说,是它的使用寿命到了,磨损得太厉害。(这又是一个更深的事实
  • 第四问:为什么它会磨损得这么快?(或者说,为什么这么快就到使用寿命了?)

    • 回答:因为我上次更换时,为了省钱,买了一个廉价的副厂零件,质量不太行。(这已经接近问题的本质了
  • 第五问:为什么当时要为了省钱买个便宜货?

    • 回答:因为当时我觉得这东西不重要,能用就行,没考虑到长期使用的风险和成本。(这就是最基础的事实了,它关于你的决策标准和价值观

你看,整个过程下来:

从“车发动不了”这个表面的结论,我们一步步退到了“为了短期省钱而牺牲了长期可靠性”这个最根本的原因上。

如果你只停在第一步“电瓶没电了”,你的解决方案就是换个电瓶,但可能过阵子你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有你推到最后一步,你才会意识到,真正要解决的,是你自己“贪小便宜”的决策习惯。

所以,总结一下这个方法的精髓就三步:

  1. 抓住一个你觉得理所当然的“结论”或者“常识”。
  2. 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杠精一样,对这个结论问“为什么会这样?”
  3. 对得到的答案,继续问“那这又是为什么?”……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你问到一个你觉得“哦,这就是根本,再问下去就没意义了”的地方。 这个“根本”通常会是一个物理定律、一个数学公理、一个公认的人性需求,或者一个你自己的基本选择。

说白了,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复杂的、被包装过的观点,一层层拆解,去掉所有“我觉得”、“我以为”、“别人说”的修饰,最后露出里面那个最硬的、最无可辩驳的“事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