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哈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感觉很多人学语文都有这个困惑,就是老师说“这里写得好”,但好在哪,又说得云里雾里。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其实就是把问题打回原形,问最根本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为什么被打动”这个事儿看透。
第一步:拆解,把句子当成“乐高积木”
拿到一个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先别急着赞叹。把它当成一个精密的机器或者一堆乐高积木,拆开看看零件。
- 看词语:作者选了哪些词?为什么用“蹒跚”,不用“走路”?为什么用“凝视”,不用“看”?每个词都有它的“出厂设置”(字典意思)和“社会属性”(感情色彩、文化背景)。“故乡”这个词,就比“老家”更能调动我们的复杂情感。把这些关键的词换成近义词试试,你马上会感觉到味道变了,这就是“炼字”的力量。
- 看句式:句子是长的还是短的?是整齐的排比,还是故意打乱的倒装?短句像拳头,有力,直接。长句像溪流,缠绵,能模拟思绪的流动。比如,“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凯撒),三个短句,干净利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如果换成“当我到达了那里之后,我看到了那里的情况,并最终征服了它”,气势全无。
- 听声音:在心里默读,甚至读出声来。这个句子读起来是顺口的,还是拗口的?是响亮的,还是低沉的?汉语的平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光是读这个叠词,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就自己跑出来了,都不需要完全理解意思。
这一步是纯粹的技术分析,把感性的东西拉回到理性的层面,看看作者用了哪些“零件”以及他是如何“组装”的。
第二步:连接,问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分析完技术层面,就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了。这句话之所以能“打动”你,根本原因不是它技巧多高超,而是它在某个点上,跟你自己的生命经验发生了“共振”。
- 唤起了什么记忆? 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你可能会想起自己妈妈为你缝扣子、准备行囊的某个瞬间。那个句子本身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你感动的是你自己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和情感。
- 触发了哪种渴望? 比如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你没见过海,也会被打动。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宁静、温暖、美好生活的共同渴望。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投射。
- 说出了你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有时候,我们内心有一种复杂模糊的情绪,但自己表达不出来。突然看到一句话,比如“原来我们和大多数人的关系,也只不过是,认识而已”,你会感觉“对!就是这个意思!”。它帮你完成了自我表达,这种“被理解”的快感,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打动。
这一步是把文学拉回到生活,你会发现,所有打动你的,本质上都是你自己的故事。
第三步:归因,挖出藏在底下的“人性密码”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第一性原理的核心。从你个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它背后对应的、全人类共通的底层心理机制或生存困境。
- 是源于“共情”吗?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天生就能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当句子描绘了一个具体、生动的苦难或喜悦时,它激活了我们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比如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感到心痛,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 是源于对“秩序”和“失序”的敏感吗? 人类大脑喜欢规律和模式,也对打破常规的“意外”格外关注。工整的排比、对仗,满足了我们对秩序美的追求。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比喻,比如“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它打破了常规认知,创造了一种“陌生感”,这种认知上的小冲击会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 是源于对“生存与死亡”的终极恐惧和好奇吗? 很多深刻的文学作品,最终都会触及这个母题。比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它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概括了人生短暂、漂泊的本质,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对“我们从哪来,到哪去”这个终极问题的思考。
- 是源于“信息差”带来的想象空间吗? 高明的句子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会把所有东西都说满,而是留下空白让你去填。比如“今夜月色真美”,它给出的信息很少,但你可以根据语境,脑补出表白、思念、告别等无数种可能。这种“不确定性”和“想象的乐趣”,是打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
所以,下次再遇到一个让你感动的句子,你可以试试这个“三步法”:
- 拆解:它用了什么词、什么句式、什么声韵?(技术分析)
- 连接: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触动了我哪种情绪?(自我共鸣)
- 归因:这种共鸣的背后,是人类共通的哪种心理?是共情、是对美的追求、是对生死的思考,还是别的什么?(挖掘人性)
这样一来,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你不仅知道它“好”,还知道它“为什么好”,以及这个“好”的根基是什么。久而久之,你看待文学、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变得更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