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会,而且这种情况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常见。
简单来说,“伪第一性原理”就是一个披着“基本真理”外衣的“假设”。我们以为它是思考问题的地基,但再往下挖一层,会发现它只是前人铺的一块比较大的砖,而这块砖下面还有更深、更坚固的地基我们没看到。它看上去像本质,但其实是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下的“最优解”或者“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想做个蛋糕,有人可能会告诉你:“做蛋糕必须用烤箱。” 这听起来像个必须遵守的铁律,像第一性原理。 但我们来深究一下:蛋糕的本质是什么?是利用热量让面糊中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并且体积膨胀、定型。 所以,“需要稳定均匀的加热”才是更底层的原理。 而“必须用烤箱”就是一个伪第一性原理。因为烤箱只是实现“稳定均匀加热”这个目的的常见工具而已。你完全可以用空气炸锅,甚至用蒸锅(做成蒸蛋糕),也能达到目的。把工具和原理混为一谈,就产生了“伪第一性原理”。
那么,如何识别它们呢?有几个好用的方法:
1. 像个孩子一样,不停地追问“为什么?” 这是最经典也最有效的方法。对一个你觉得是“公理”的事情,连续问上5个“为什么”,看看最后会通向哪里。
- 如果最终的答案指向了某个物理定律(比如重力)、数学公理、或者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比如对安全感、对食物的需求),那它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第一性原理。
- 但如果问到最后,答案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是行业惯例”、“某某专家就是这么说的”、“一直以来都如此”,那你就得非常警惕了,你很可能找到了一个“伪第一性原理”。它只是一个流行的做法,而不是事情的本质。
2. 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规则和限制 当你听到“必须”、“一定”、“不可能”、“别想了”这类绝对化的词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 这个限制是真的物理上或逻辑上不可能,还是只是“目前没人做到过”或者“这样做很麻烦”?
- 这个“必须”的条件,是为了解决本质问题,还是只是为了遵循某个流程或习惯?
比如,以前大家觉得“汽车必须用汽油”,这就是一个伪第一-性原理。有人跳出来问为什么,最后发现本质是“需要一种能量源来驱动轮子”,于是就有了电动车。
3. 把“结论”还原为“假设” 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常识”其实是一个结论。试着把它拆解开,看看它背后依赖了哪些假设。 比如,“在大城市工作才能有发展”这个“常识”。它背后的假设可能包括:
- 假设1:发展 = 升职加薪。
- 假设2:好公司都集中在大城市。
- 假设3:远程协作效率不高。 在今天,这些假设很多都已经不成立了。当你把这些假设找出来并一一审视时,这个“伪第一性原理”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总的来说,识别的关键就是保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怀疑精神和好奇心,敢于挑战常识,把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拆解回它最开始的样子,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