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提升学习效率?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哈喽,很高兴和你聊聊这个话题。用“第一性原理”来学习,这事儿听起来挺玄乎,但说白了,就像是让你别总想着“抄作业”,而是去搞明白“作业”本身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是一种能让你从“死记硬背”变成“真正理解”的超强思维模式。

我给你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学习就像是学做菜。

大多数人的学习方法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照着菜谱做菜”。菜谱上说放三克盐、五克糖,你就照着放。这样做,你也许能复刻出一道不错的菜,但如果菜谱丢了,或者让你换种食材做个创新菜,你可能就懵了。你只是在模仿,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而“第一性原理”的学习方法,是“理解烹饪的本质”。你不会一开始就去背菜谱,而是去研究:盐的作用是什么(提鲜、脱水)?糖的作用是什么(调味、上色)?油温高低会产生什么不同效果?火候大小如何影响口感?……

当你把这些最基础、最核心的“原理”搞懂了,你就不再依赖菜谱了。你可以根据手头的任何食材,自由组合,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甚至比菜谱更好吃的菜。你成了厨师,而不再是菜谱的复读机。

那么,学生具体该怎么把这个“大厨思维”用在学习上呢?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拆解知识,找到“基本原料”

拿到一个新知识点,别急着整个吞下去。先像拆乐高一样,把它拆成最小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问自己:“这个学科/概念,最核心、最不可动摇的基础是什么?”

  • 学物理:别上来就背各种公式。想想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可能是“力、质量、加速度、能量守恒”这些。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物理学大厦的基石。
  • 学经济:最核心的可能是“供给与需求”、“稀缺性”、“边际效应”。几乎所有复杂的经济模型,都是在这些基本原则上搭建起来的。
  • 学历史:不是去记“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事”。而是去想,驱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可能是“地理位置、资源分配、技术变革、人性中的贪婪与合作”。

第二步:质疑和审视,验证“原料”的真伪

找到这些“基本原料”后,别轻易相信。像个侦探一样去盘问它们。

  • “这个公理为什么成立?”
  • “这个定义是绝对的吗?有没有例外?”
  • “如果去掉这个基础,整个知识体系会怎么样?”

这个过程会有点痛苦,因为你要不断地往下挖,直到挖到那个你再也无法反驳、无法再问出“为什么”的“公理”或“事实”为止。比如,在数学里,你可能会一直追问到“1=1”这种不证自明的地方。这个过程能确保你的知识地基是绝对坚固的。

第三步:从“原料”出发,重新搭建你的“知识大厦”

现在,你手里有了一堆经过验证的、最纯粹的“基本原料”。接下来,试着用你自己的逻辑,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看看能不能推导出那些你之前需要死记硬背的复杂概念或公式。

  • 学物理:从“力、质量、加速度”这几个基本概念出发,你能否自己推导出动量守恒或者更复杂的物理现象?
  • 学编程:理解了“变量、循环、条件判断”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后,你就能看懂并写出任何复杂的程序,而不是只会背诵特定的代码片段。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能提高效率?

  1. 记忆量指数级下降:你不再需要记100个零散的知识点,只需要记住5个核心原理。剩下的95个,你都能靠这5个推导出来。大脑的负担大大减轻。
  2. 理解得更深刻:知识在你脑中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逻辑网络。你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这种理解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3. 知识迁移能力暴增:因为你掌握的是最底层的规律,所以当遇到一个全新的、没见过的问题时,你也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去分析它、解决它。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

一句话总结

别总当知识的“搬运工”,要去当知识的“建筑师”。一开始“打地基”(第一、二步)会慢一些、累一些,但一旦地基打好,你盖楼的速度和高度(学习效率和深度)将远超那些只会“堆砖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