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通过第一性原理将复杂学科拆解成最基本的概念?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好问题!这事儿听起来玄乎,但操作起来其实很接地气。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想象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就像是学做菜时直接拿一本现成的菜谱。菜谱上写“放三勺酱油”,我们就放三勺,但很少去想:

  • 为什么要放酱油?(为了咸味和颜色)
  • 酱油是什么做的?(大豆、盐、水发酵的)
  • 那我是不是可以用盐代替咸味,用糖色代替颜色?(可以,但风味不同)

直接用菜谱,是“类比式学习”,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别急着看菜谱,而是先去搞明白盐、糖、油、醋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一旦你懂了这些,别说照着菜谱做,你自己都能创造新菜。

把这个思路放到学习上,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拆解,把“高楼”拆成“砖头和钢筋”

拿到一个复杂的学科或概念,别被它的名字吓住。你的任务就是把它拆掉,拆到不能再拆为止。怎么拆?像个好奇心爆棚的小孩一样,逮着所有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不停地问“为什么”。

  • 举例:学经济学里的“通货膨胀”
    • 问:什么是通货膨胀? 答:就是钱不值钱了,东西变贵了。
    • 问:为什么钱会不值钱? 答:因为钱印多了。
    • 问:为什么钱印多了就不值钱? 答:想象一个村子本来只有100块钱,对应100个苹果,那一块钱买一个苹果。现在突然多印了100块,村里有200块钱了,但苹果还是只有100个,那是不是得两块钱才能买一个苹果?
    • 问:所以核心是“钱”和“货”的数量关系? 答:对!是“货币供给”和“社会总商品”之间的比例失衡了。

你看,从“通货膨胀”这个吓人的词,我们一路拆解,最后拆到了“钱”、“货”、“数量关系”这几个像砖头一样最基本、最朴素的概念。这些就是这个知识点的“第一性原理”。你不需要背诵任何定义,你已经理解了它的本质。

第二步:质疑,像“杠精”一样审视这些“砖头”

找到这些基本概念(砖头)后,别急着接受。继续质疑它们,确认它们是不是真的“最底层”的、不证自明的事实。

  • 继续上面的例子:
    • “钱”就一定是纸币吗?不是,古代是贝壳、金子,现在还有数字货币。所以“钱”的本质是一种“共识”和“信用”。
    • “货”就一定是苹果这种实物吗?不是,理发、咨询这些服务也是“货”。所以“货”的本质是“商品和服务”。

通过这一步,你的理解会更深刻,把“砖头”打磨得更纯粹。你脑子里的概念不再是模糊的一团,而是清晰、准确、坚固的基石。

第三-步:重构,用你的“砖头”盖自己的“大楼”

现在,你手里有了一堆最基本、最可靠的“砖头”(比如:货币是信用,商品是服务,价格是供需关系等)。接下来,就是最有意思的一步:把它们重新组合起来,搭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用这些基本概念去解释:

  •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降息会影响全球经济?(影响了“钱”的成本和流动性)
  • 为什么有些老古董能卖天价?(“货”的极度稀缺性和人们对它的“共识”价值)
  • 为什么工资涨幅总感觉跟不上物价?(你的“钱”变多了,但社会总的“货”没变多,或者变多得更慢)

这时候,你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建筑师。你不是在背诵结论,而是在用最底层的逻辑推导结论。这个过程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不仅记得牢,而且能让你举一反三,甚至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发现新的联系和见解。

总结一下:

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自己再把砂锅粘起来”**。它有点反直觉,因为我们习惯了走捷径,直接获取结论。但这种“慢”方法,恰恰是通向真正“快”理解的唯一路径。它能帮你摆脱对现有知识框架的依赖,让你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就像马斯克造火箭,他不是想“怎么把现有火箭改得更好”,而是问“造一枚火箭最基本的物理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多少钱?” 从这个原点出发,他才发现成本可以降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所以,下次再遇到一个复杂的学科,别怕,把它当成一个巨大的乐高玩具,你的任务就是把它拆成最小的颗粒,然后看看你能用这些颗粒拼出什么更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