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决策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过滤外部噪音?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感觉咱们平时生活中都绕不开。当要做个大决定,比如换工作、去哪个城市发展、要不要结婚,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同事、网上的各种“大神”全都会给你建议,脑子里简直乱成一锅粥。这时候,“第一性原理”就是一把能帮你理清思路的瑞士军刀。

咱们先用大白话聊聊啥是“第一性原理”,别被这名字吓到,其实特简单。

想象一下你是个厨子。

大多数厨子(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平时)是怎么做菜的呢?他们会看菜谱,或者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模仿着做。比如“别人做红烧肉都放八角,那我也放”。这叫**“类比思维”**,就是参考别人的做法。这没什么不好,效率高,不容易出大错。

但“第一性原理”的厨子会怎么想呢?他会问:

  • 一道菜的本质是什么?是食材、味道、口感和营养的组合。
  • 红烧肉的灵魂是什么?是把猪肉做得“不腻、软糯、咸甜适口”。
  • 那“八角”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是去腥增香。
  • 那我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去腥增香?比如用不用八角,换成香叶、桂皮行不行?或者我用点柠檬汁和啤酒来去腥,会不会有全新的风味?

你看,他不是在模仿菜谱,而是在从“这道菜为什么好吃”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出发,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菜谱。这就是第一性原理——把事情打碎,回到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然后从这些基本要素出发,重新组合和构建。


好了,理解了这个,我们再看怎么用它来“过滤外部噪音”。

所谓的**“外部噪音”**,其实就是别人给你的那些“现成菜谱”。比如:

  • 父母说: “赶紧考个公务员,稳定,铁饭碗!”
  • 朋友说: “别去大城市,压力太大,卷不动!”
  • 社交媒体说: “30岁前必须年薪百万,不然就是失败。”
  • 消费主义说: “你得买这个最新款的手机/包包,才能体现你的价值。”

这些都是别人根据他们的经验、价值观或者利益,总结出来的“结论”,也就是“别人家的菜谱”。直接用,可能也还行,但很可能不合你的“胃口”。

运用第一性原理过滤噪音,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拆解问题,找到你的“原子”

当一个决策摆在你面前时,别急着在A和B之间选。先把这个问题本身拆开,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把那些华丽的包装都剥掉,找到最核心、最不能再分的“需求原子”。

举个例子:你在纠结“要不要辞掉现在稳定的工作,去一家创业公司”。

  • 噪音会告诉你: “别傻了,稳定最重要!”或者“冲啊,年轻就是要折腾,万一财务自由了呢?”
  • 第一性原理会让你问自己:
    • 我每天花8小时以上工作,我到底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是“安全感”?是“高收入”?是“能力的成长”?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成就感”?还是“对他人的影响力”?
    • 把这些你想要的东西,按重要性排个序。比如你发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原子”是:1. 个人能力的快速成长;2. 做事的自主权;3. 合理的收入保障生活。

你看,这么一拆解,问题就不再是“稳定工作 vs 创业公司”了,而是“哪个选项能更好地满足我这三个核心需求”。

第二步:对所有“噪音”和假设,玩命问“为什么”

现在你有了自己的“需求原子”,就可以开始审查那些外部噪音了。对每一个听到的建议,都像一个好奇宝宝一样去追问“为什么”。

继续上面的例子:

  • 噪音1: “公务员/国企最稳定!”

    • 你问: 为什么它稳定?—— 因为轻易不会被开除。
    • 再问: “不被开除”就等于我想要的“安全感”吗?如果我在里面十年如一日,技能没有任何提升,外面世界天翻地覆,万一哪天政策变了或者我想出来了,我是不是就失去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这算是真正的“安全感”吗?
  • 噪音2: “创业公司风险太高了!”

    • 你问: 风险高是指什么?—— 可能是公司会倒闭,也可能是我会很累。
    • 再问: 公司倒闭了,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会失业。但是,如果我在这家公司的一年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原单位三年还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我找下一份工作会不会更容易?这种“成长”本身是不是一种对抗风险的能力?“累”呢?我能接受为了成长而付出的辛苦吗?

通过这样不断地追问,你会发现很多别人嘴里“天经地义”的道理,其实都是建立在一大堆不一定适合你的假设之上的。

第三步:从你的“基本事实”出发,重新组装你的答案

经过前面两步,你已经把问题拆成了自己的“需求原子”,也戳破了外部噪音里的各种“想当然”。现在,你可以动手给自己“做菜”了。

  • 你的核心需求是: 1. 成长;2. 自主权;3. 合理收入。
  • 你审查后的事实是:
    • 现在这份“稳定”工作,成长慢,自主权低,但收入有保障。
    • 那家“创业公司”,成长快,自主权高,但初期收入可能不稳定,且公司有倒闭风险。

好了,现在你来组装你的决策。这个决策不再是简单地二选一,可能会出现很多全新的、为你量身定制的选项:

  • 选项C: 我能不能跟现在公司的老板谈,争取一个更有挑战性、更自主的项目来负责?如果可以,我就能兼顾“稳定”和“成长/自主权”。
  • 选项D: 我能不能先不辞职,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创业项目,或者自己做个小产品试试水?这样既能学习成长,又降低了风险。
  • 选项E: 如果我决定去创业公司,我需要准备多少存款来应对可能的收入中断?我能不能和他们谈一个“基本工资+期权”的方案来平衡风险和收益?

看到没?通过第一性原理,你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噪音,而是在主动地设计自己的人生路径。你的决策是基于你自己的核心需求(你的“原子”)和对事实的独立判断,而不是别人的观点。

总结一下:

第一性原理就像一个内置的“降噪耳机”。当外界声音嘈杂时,你戴上它,就能:

  1. 拆解问题,听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到底要什么)。
  2. 质疑假设,把别人的观点和建议还原成最基本的事实,看看它是否牢靠(他说的是真的吗?适合我吗?)。
  3. 重新构建,用这些属于你自己的基本事实,搭建出最适合你的解决方案。

这玩意儿就像健身,得多练。下次再遇到选择困难时,试试这个方法,不被别人的节奏带跑,你会发现你的决策会变得清晰、笃定得多。因为你知道,这个答案是你亲手为自己打造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