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这就像问“是不是所有菜都能用最基础的油盐酱醋和原材料做出来?”
理论上,好像是的。只要你有最基础的食材(鸡、蛋、面粉、番茄)和调味料,你就能组合出无数种菜肴,从炒鸡蛋到法式大餐。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路——抛开现有的菜谱(现有的解决方案),去分析食材最本质的特性(物理、化学性质),然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东西,甚至是颠覆性的东西。比如,你不是想着“怎么做一道更好吃的番茄炒蛋”,而是去想“番茄的酸、鸡蛋的鲜、油的香,在什么温度和配比下能产生最极致的味觉体验?”
这种方法在创新领域非常强大,能帮你打破思维定势,做出别人没做过的东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所有时候都这么干。原因有几个:
-
效率太低,没必要。 如果你只是想快速做个家常菜填饱肚子,你肯定会直接用现成的菜谱,甚至用现成的酱料包。你不会每次做饭都去从分子层面分析食物。同样,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有现成的、被验证过好用的方法。我们没必要每次都去“重新发明轮子”,那样太累了,也太慢了。
-
有些问题太复杂,我们还不懂“第一性”。 比如,如何治疗癌症?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这些问题的“第一性原理”可能涉及到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物理或生物规律。我们知道最终答案肯定藏在这些基础规律里,但我们目前的知识还不足以从零开始推导出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摸索、试错。
-
很多问题根本不是“物理问题”,而是“感受问题”。 比如,“如何让我爱的人开心?”“如何创作一首动人的音乐?”“如何建立一段深厚的友谊?”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们涉及情感、文化、个人经历和主观感受。你没法把“开心”分解成一堆化学分子和物理公式来重新组合。这类问题,更多依赖的是同理心、经验、直觉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逻辑推演。
所以总的来说,第一性原理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工具,它像一把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特别适合用在需要颠覆式创新的地方。但它不是一把能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一个真正会解决问题的人,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拿出这把钥匙,什么时候该用螺丝刀,什么时候又该用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