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我们是该给孩子一张现成的地图,还是教他们怎么造指南针和读懂星象。
我的看法是,第一性原理很难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方法,但它绝对应该成为其中一个“必备”的底层能力。
为什么不能是核心?
很简单,因为效率太低了。我们人类文明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我们直接拿来用就行了,不需要每个中学生都从观察苹果落地开始重新推导一遍。如果什么知识都要求从最原始的公理开始思考,那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完小学课本。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高效地传递前人已经验证过的知识和经验,这本质上是一种“类比学习”或“经验学习”,而不是凡事都诉诸第一性原理。
而且,这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太高了。老师得是能引导学生从0到1的宗师级人物,学生也得有极强的抽象思维和探索欲。这在需要大规模、标准化进行的公共教育体系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为什么它又必须是必备的能力?
因为世界在变,地图会过时。
传统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地图”,告诉我们A点到B点怎么走最快,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公式。这在过去稳定、变化慢的时代很好用。但现在呢?可能地图上的B点已经消失了,或者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地图上没有的C点。
这时候,只会按图索骥的人就懵了。
而具备第一性原理思维的人,他会拿出“指南针”,看看“太阳”,分析“地形”,自己规划出一条全新的路。他会去思考:所谓“路”,本质是什么?不就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可行路径吗?我为什么一定要走大路?我能不能开船走水路?我能不能挖隧道?
你看,这就是区别。
一个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他学的是“1+1=2”。 一个懂第一性原理的孩子,他会去想,为什么“1”这个符号代表“一个东西”?“+”这个符号为什么代表“增加”?“=”又为什么代表“等同”?搞懂了这些最基础的定义,他就能自己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系统,比如二进制。
所以,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这样的:
- 基础阶段:以高效的“经验传递”为主。先把地图给孩子,让他们快速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学会公式,背会单词,了解历史。这是基础,是“原材料”。
- 进阶阶段:逐步引入第一性原理的思维训练。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上,带学生“返璞归真”一次。比如,学物理,可以带他们重走一遍伽利略的思辨过程;学商业,可以拆解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看看它满足了哪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
目的不是让他们凡事都去钻牛角尖,而是让他们在脑子里装一个“切换开关”。当现有的知识、方法、地图不够用的时候,他们懂得如何按下这个开关,启动第一性原理模式,回到事物的本质,从源头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第一性原理就像一把隐藏的“屠龙刀”,你不能天天拿着它来切菜(太累),但你必须知道它在哪,并且懂得怎么使用它。因为当真正的“恶龙”(那些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难题)出现时,只有这把刀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