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互补的,而且关系非常紧密,就像是工具箱里的一套工具,分别有不同的用处。
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思维框架就像是“菜谱”。
前人或者你自己总结了很多经验,做宫保鸡丁就应该这么切、这么放料、这个火候。你只要照着菜谱做,基本上就能做出一道不错的宫-保鸡丁。这很高效,能让你快速解决大部分“已知”的问题。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各种各样的“菜谱”,比如“SWOT分析法”、“SMART原则”等等,它们都是好用的思维框架,能帮我们快速上手。
第一性原理就像是“理解底层的烹饪化学”。
你不再去记菜谱,而是去思考:蛋白质在什么温度下会变性?糖在什么条件下会焦化(美拉德反应)?酸和碱的搭配会产生什么风味?你把一道菜拆解成最基础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当你只懂菜谱(思维框架)时,你只能做菜谱上有的菜。但当你理解了底层的烹饪化学(第一性原理)时,你不仅能做出任何菜谱上的菜,还能改良它们,甚至创造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菜式。
所以,它们怎么互补呢?
-
日常用“思维框架”,高效解决问题:你不可能每做一道菜都去从头分析分子结构,那太累了。大部分时候,用现成的菜谱(思维框架)是最快、最可靠的选择。它能帮你处理95%的日常事务。
-
遇到瓶颈和创新时,用“第一性原理”来突破:当现有的菜谱做不出你想要的味道,或者你想开创一个全新的流派时,“菜谱”就成了你的束缚。这时候,你需要回到原点,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味道?要达到这个味道,需要哪些最基础的元素和反应?”
埃隆·马斯克造火箭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大家普遍的思维框架是“火箭就是非常昂贵的”,这是一个现成的结论。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火箭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铝合金、钛、铜、碳纤维……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分别卖多少钱?”他把成本拆解到最基础的原材料层面,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左右。于是他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火箭的成本可以被极大地降低,只要我们自己造。
总结一下:
- 思维框架是“术”,是高效的工具,让你站得更高。
- 第一性原理是“道”,是根本的规律,让你看得更深。
一个厉害的人,脑子里装着很多好用的“思维框架”,能随时调用来解决问题;但当这些框架不好用,或者他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时,他又能随时切换到“第一性原理”模式,从根本上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