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为何认为“电池不贵,而是受定价模型限制”?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这个说法的核心,其实就是他最爱讲的“第一性原理”。咱们别把它想得太复杂,说白了就是“刨根问底,算细账”。

想象一下,你想自己烤一个蛋糕。你会怎么算成本?你可能会去超市看看面粉多少钱一斤,鸡蛋多少钱一个,糖和黄油多少钱一包。把这些核心原料的成本加起来,可能一个蛋糕的材料钱也就十几块。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成本。

但你去蛋糕店买一个,它卖你一百多。为什么?因为价格里包含了店租、面包师的工资、水电费、品牌溢价、市场营销费用,还有老板的利润。这个一百多的价格,就是被“定价模型”绑架后的价格。它不是根据“做一个蛋糕最少需要多少钱”来定的,而是根据“我这个地段、我这个品牌、隔壁蛋糕店卖多少钱”来定的。

马斯克就是用这种“算细账”的方式来看电池的。

他没有去看别的公司电池卖多少钱,而是问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构成电池最基础的原材料是什么?”

答案是:锂、镍、钴、锰、铝、石墨、钢……等等。

然后,他让团队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金属原材料的市场价,就像我们去超市看面粉鸡蛋的价格一样。他们算了一笔账,发现如果把制造一个电池包所需的所有金属原材料都买来,堆在一起,总成本其实低得惊人。

那为什么最后卖给消费者的电池那么贵呢?

这就是被“定价模型”绑架的地方了:

  1. 层层加价的供应链:一块电池的诞生,不是一个工厂搞定的。挖矿的公司卖给冶炼厂,冶炼厂卖给正负极材料厂,材料厂卖给电芯厂(比如宁德时代、LG),电芯厂再卖给车企。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要赚钱,都要加一层利润。就像一个蛋糕,从农民种小麦,到面粉厂磨面,再到批发商,最后到蛋糕店,每一层都扒了一层皮,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2. 按“价值”而非“成本”定价:在电动车早期,电池厂的定价逻辑不是“我成本是100,加20利润卖120”。而是“你用我的电池,能省下多少油钱?你的车因为用了我的高性能电池,可以比对手卖得更贵。那好,这些‘价值’的一部分我要拿走。” 它们是看着汽油的价格、看着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定价,而不是看着自己原材料的成本来定价。这就导致价格虚高。

所以马斯克觉得,电池的“物理成本”本身没那么贵,是整个行业陈旧、低效的供应链和定价模式让它变得很贵。

他的解决方案也很直接:既然中间商层层加价,那我就自己全干了,或者把供应链尽可能缩短。这就是他建“超级工厂”(Gigafactory)的根本原因——把原材料拉进来,直接在一个工厂里完成从材料提炼到最终电池包的绝大部分工序,砍掉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利润。

总结一下就是:马斯克认为,电池的真实成本应该无限接近于“一堆原材料+最高效的加工费”,而当时的市场价是“一堆原材料+N个中间商的利润+品牌溢价+参考油价后的价值定价”。他要做的,就是干掉后面那些虚的,把价格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