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伦理学中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这么说吧,把“第一性原理”用在造火箭、做电动车上,很厉害,因为它处理的是物理世界的问题,有标准答案。但把它用在伦理学,也就是“人该怎么做才算对”这个问题上,就麻烦多了。主要有这么几个大坑:

1. 找不到那个“第一性”的“公理”

物理学里,第一性原理的起点是“光速恒定”、“能量守恒”这种大家公认的、可以被反复验证的公理。但在伦理学里,这个最底层的公理是什么?

  • 是“让大多数人幸福”(功利主义)?那为了五个人的幸福,是不是就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人?
  • 是“绝对不能撒谎”(义务论)?那对着追杀你朋友的凶手,你也要说实话吗?
  • 是“只要为了自己好就行”(利己主义)?那社会不就乱套了?
  • 是“上帝/老天爷说的就是对的”?可谁又能证明上帝真的说了什么,以及怎么说服不信教的人呢?

你看,伦理学的起点本身就是个“信仰”问题,大家连地基长什么样都吵了几千年,你没法像搭积木一样从一个公认的起点开始往上搭。这是最要命的困难。

2. 人不是纯理性的机器

第一性原理是个非常“酷”的思维工具,冷静、理性、不带感情。但伦理和道德恰恰是“热”的,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情感、同情心、直觉和文化传统里。

一个经典的例子:假设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向五个人,而你身边有一个大胖子,只要把他推下去,就能挡住电车,救下那五个人。

从纯粹的“第一性原理”(比如功利主义:五条命 > 一条命)出发,推下去是“正确”的。但几乎所有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太可怕了,我下不去手!这种“下不去手”的感觉,就是情感和直觉在起作用。伦理问题如果完全无视人的情感,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反人性的。

3. 现实世界太复杂,变量太多

第一性原理思考,喜欢把问题简化到最核心的要素。但人类社会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一个看似简单的道德决策,背后可能牵扯到文化、历史、个人关系、权力结构等无数个变量。

比如“欠债还钱”这个原则听起来很基本吧?但如果欠债的是个快饿死的穷人,债主是个亿万富翁,这笔钱对债主九牛一毛,对穷人是救命钱。这时候,“欠债还钱”这个简单的原则还那么天经地义吗?

用一个简单的、普适的原则去应对无穷无尽的、充满特殊情况的现实,往往会碰壁。

总结一下:

把第一性原理用在伦理学上,就像想用一把数学公式的钥匙去开一把人心做的锁。

它不是完全没用,它可以帮我们跳出“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思维定势,去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到底有没有道理。

但它最大的困难在于:伦理世界没有普遍公认的“物理定律”,它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试图用一个纯粹理性的、唯一的根本原则来指导所有人的行为,要么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要么会得出一些很可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