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的直销模式能否通过第一性原理证明比“4S 经销模式”更优?

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好的,咱们聊聊这个事儿。

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事儿,就得把所有复杂的商业模式、历史包袱全扔掉,回到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上:一家车企,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造出好车,然后高效地卖给用户,并提供服务,最终实现盈利。

好,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来拆解两种模式。

先看传统的“4S店模式”

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层层转包的工程。

  1. 链条太长:车企(甲方) → 4S店(总包) → 你(最终用户)。你看,中间多了一个环节。根据物理学最基本的道理,能量每传递一次,就会有损耗。商业上也一样,链条每增加一环,成本和沟通损耗就会增加。4S店得盖豪华的店面、得养活一大帮销售和维修师傅、得囤积大量库存车,还得自己赚钱,这些成本最后谁来买单?必然是加在车价里,由你来承担。

  2. 目标不一致:这是最要命的。

    • 你的目标:用最合适的价格,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车,后续保养维修别被坑。
    • 车企的目标:提升品牌形象,卖出更多的车,从用户那里获得直接反馈来改进产品。
    • 4S店的目标实现单店利润最大化

    你看,三者的目标不完全一样。4S店的利润主要来自哪里?卖车的差价、强制的保险、贷款返点,以及最重要的——售后维修保养。这就导致了一个根本性的冲突:如果一辆车质量特别好,几乎不坏,那4S店的维修部门还怎么赚钱?所以,4S店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那些保养需求低、质量可靠的车型(比如电动车,它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保养项目少得可怜)。他们更有动力给你推荐各种“原厂配件”、“深度清洗”套餐,因为这才是利润大头。

从第一性原理来看,4S店这个“中间商”角色,在增加了成本的同时,还造成了目标偏差,让整个“造车-卖车-服务”的系统运转效率变低了。

再看特斯拉的“直销模式”

特斯拉的做法,就是回归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马斯克当时想的可能是:“我为什么要找个代理来卖我的车?我自己直接卖给客户不行吗?”

  1. 链条最短:特斯拉 → 你。这是最直接、最高效的路径。没有了中间商,理论上就能把那部分成本省下来,要么让利给消费者(降低车价),要么投入研发(把车造得更好)。

  2. 目标完全一致

    • 特斯拉的目标和你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希望你买得爽、用得爽,然后推荐给亲戚朋友,形成口碑。因为它的利润来自产品本身品牌价值,而不是靠售后维修来“刮油”。
    • 价格透明:全国统一价,官网下单。你不用跟销售斗智斗勇,担心被“套路”。这种确定性带来的体验,价值千金。省下来的时间精力,也是一种效率提升。
    • 体验统一:无论你在北京还是在成都的特斯拉店,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都是一样的。品牌形象由特斯拉自己牢牢掌控,不会因为某个4S店的糟糕服务而受损。
    • 信息直达:你的任何抱怨、建议,都可以通过App、客服直接反馈到特斯拉总部。这个信息流是极其宝贵的,能帮助车企最快速度迭代产品和软件。而在4S店模式下,你的声音可能只到店长那里就截止了。

结论

所以,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出发,直销模式在理论上是“更优”的。因为它剔除了一个非核心且会引发利益冲突的“中间商”环节,让整个系统的效率(成本效率、沟通效率、服务效率)达到了最高。

这就好比,你想吃最新鲜的菜,是去菜农的田里直接摘(直销),还是去层层批发、加价的超市里买(4S店模式)?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4S店模式在过去燃油车时代,有它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比如解决了车企在全国铺设销售网络和服务点的资金和管理压力。但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物流和信息流都极其高效的今天,直销模式的优越性就愈发凸显了。它更符合商业“回归本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