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烧钱换市场”的逻辑常常忽略第一性原理?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好问题,这事儿用大白话聊,其实特有意思。

咱们先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开个小饭馆,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街坊邻里都来你这儿吃饭,还是为了赚钱养家?

答案肯定是赚钱,对吧?让大家来吃饭只是过程和手段。

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把一件事扒拉到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点上。 对于做生意来说,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并且能盈利。 也就是说,你做的东西得有人要,而且你卖出去的钱,得比你花掉的成本要多。这就是你那个小饭馆能一直开下去的根本。

现在我们再看“烧钱换市场”这个玩法。

它的逻辑是:我先不管赚不赚钱,用投资人的钱疯狂打折、送优惠券,比如你开饭馆,我开在你对面,吃100送100。我的目的就是先把你的客人都抢过来,把你挤垮。等整条街只有我一家饭馆了,我就垄断了,到时候我再涨价,把之前亏的钱都赚回来。

听起来是不是挺有道理的?但这里面就忽略了那个最根本的“第一性原理”。

1. 它混淆了“手段”和“目的”。

饭馆的目的是“盈利”,“顾客多”只是实现盈利的一个手段。烧钱模式把“顾客多”(也就是市场份额)当成了最终目的。这就好比你开饭馆,不关心菜好不好吃,也不关心后厨干不干净,就天天在门口大喇叭喊“白吃白喝”,人是来了很多,但这是个健康的饭馆吗?这根本不是在做生意,是在做慈善,而且还是用别人的钱做慈善。

2. 它吸引来的可能不是“你的”客户。

你靠“吃100送100”吸引来的客人,他们是爱你家的菜,还是爱你的折扣?大概率是后者。这些人是“价格用户”,不是“价值用户”。一旦你停止烧钱,取消了优惠,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寻找下一家有折扣的店。你花大价钱请来的“朋友”,结果只是些酒肉朋友,饭局一散,人就没了。你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用户忠诚度。

3. 它建立在一个危险的假设上。

这个假设就是“等我垄断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地涨价”。但现实是:

  • 你烧钱,你的竞争对手也在烧, 最后就看谁的钱多、谁更能耗,这是资本的对决,而不是商业模式的胜利。
  • 就算你把对手都烧死了,你一涨价,用户就跑了。 更可怕的是,只要你开始盈利,新的竞争者闻着钱味儿就来了,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烧钱方法来打你。你建立的所谓“市场”,其实一推就倒。

所以,回到第一性原理,一个健康的生意应该是什么样的?

应该是你饭馆的菜本身就特别好吃(核心价值),服务也特别周到(用户体验),所以大家愿意花正常的价钱来吃。然后你通过精细管理,把买菜、雇人的成本控制得很好(成本结构),最后算下来有得赚(盈利模式)。

“烧钱换市场”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它不去思考“如何做出更好吃的菜”这种困难但正确的事,而是选择了一条“用钱砸”的捷径。它不是从“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这个原点出发,而是从“别人成功了,我也这么干”的模仿和类比出发。

当然,不是说烧钱一定错。如果烧钱是为了快速建立一个别人很难模仿的壁垒,比如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用的人越多,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就越大),那它可能是有效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在用钱补贴一个没有真正竞争力的产品,最终的结果就是钱烧完了,市场也还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