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没那么玄乎。咱们用大白话聊聊。
所谓“第一性原理”,说白了就是让你别老是“抄作业”,也别觉得“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所以我也得这么干”。它鼓励你像个好奇心特别重的小孩,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拆到最基本、最不能再拆的单元,然后从这些“积木块”开始,重新搭一个更好的东西出来。
好,咱们来看它在定价和供应链里怎么玩。
先说定价,这个离咱们生活近
你开个奶茶店,想给你的招牌珍珠奶茶定价,怎么定?
-
不按第一性原理来(也就是“抄作业”法): 你会先跑去对面的店、隔壁的店看看。哦,他们卖15块,那我就卖14块,或者我也卖15但多加两颗珍珠。这是在跟风,你的价格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
-
按第一性原理来(也就是“拆积木”法): 你会坐下来,拿出纸和笔,开始算一笔最根本的账:
- 物料成本: 做这一杯奶茶,最基础的成本是多少?水、茶叶、牛奶、糖、珍珠、杯子、吸管、盖子,这些东西加起来,精确到分,比如是4.5元。这是你的物理成本,雷打不动。
- 运营成本分摊: 你店里的房租、水电、员工工资、机器损耗,这些钱得摊到每一杯奶茶上。假设你一天卖500杯,每天这些固定开销是1500元,那每杯就要摊上3元。
- 价值感知: 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你的奶茶给顾客带来了什么?仅仅是解渴吗?不是。它可能还带来了下午的“续命能量”、社交的“道具”(发朋友圈)、心情的愉悦。你的店装修得很好,服务员小姐姐笑得很甜,这些都是价值。这个价值值多少钱?顾客愿意为这种“感觉”多付多少钱?可能值5元。
- 利润目标: 你开店不是做慈善,你得赚钱。你希望每杯能净赚多少?比如你目标是赚3.5元。
好了,现在把这些“积木块”搭起来:4.5元(物料)+ 3元(分摊)+ 3.5元(利润)= 11元。这是你的成本底价。然后你再考虑那个5元的“价值感知”,你就可以把价格定在11元到16元(11+5)之间。
你看,这么一拆解,你心里就有底了。你不再是盲目地看别人卖15你卖14,而是清楚地知道,我的价格底线是11元,我的理想价格是16元。如果市场竞争激烈,我可以降到12元,因为我依然有利润。如果我的品牌做得好,顾客认那个“价值”,我卖18元也有人买单。你的定价策略就变得非常灵活和主动。
再说供应链优化,这个稍微宏观一点
想象你是一个大型电商公司,管着全国的仓库和物流。
-
不按第一性原理来(“路径依赖”法): 公司成立之初,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建了一个大仓库,因为当时这三个地方订单最多。十年过去了,公司还是用这三个仓库,只是不断地扩建。结果发现,现在很多订单来自成都、武汉,货要从上海广州绕一大圈运过去,又慢又贵。但大家习惯了,觉得“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
按第一性原理来(“打破重组”法): 你会问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 供应链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把完好无损的商品送到顾客手里。
- 构成这个目的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 商品: 它在哪儿生产的?
- 顾客: 他们在哪儿?把全国订单地址在地图上标出来,形成一个“热力图”。
- 运输工具: 飞机、高铁、货车、轮船,它们的速度、成本、运力各是多少?
- 仓储: 仓库的作用是什么?是长期存放,还是快速中转?存放一天货物的成本(资金占用、仓库租金)是多少?
现在,你忘了那三个老仓库。你就看着这张“顾客热力图”和“生产基地分布图”,开始重新规划。你会发现,哦,原来成都和武汉是新的订单中心,在这两个地方建中转仓,或者干脆直接从工厂发货到这两个区域,比从上海绕路划算得多。你还会计算,到底是维持一个大库存(仓储成本高)来应对所有订单划算,还是保持低库存、偶尔遇到急单时用昂贵的空运(运输成本高)来补救更划算?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能会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物流网络,比如:撤销一个沿海大仓,在内陆建两个小型中转站,和几个区域性的快递公司深度合作。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显著下降。你不是在“优化”旧系统,而是在“重造”一个新系统。
总结一下
第一性原理就像是给你一副“透视眼镜”,让你能穿过表面的“行业惯例”、“历史经验”、“竞争对手的动作”,直接看到事情最核心的骨架。
- 在定价上,它让你从成本和价值出发,而不是从价格出发。
- 在供应链上,它让你从时空和效率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从现有的设施和流程出发。
说到底,就是一种“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问不下去为止”的思维方式,然后从那个最底层的答案开始,动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