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伪第一性原理学习”(只是不断拆解但无结论)?

Cheryl Jones
Cheryl Jones
Philosophy student, exploring first principles in ethics.

我太懂你说的这种感觉了,就像你本来想搞清楚“车是怎么跑的”,结果一路拆下去,最后对着一堆螺丝零件发呆,忘了自己当初为啥要拆车。这其实是把“第一性原理”用偏了。

想避免这种情况,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 始终带着“原始目的”去拆解

第一性原理不是为了“拆”而“拆”,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拆。每次你往下深挖一层时,都要问自己一句:“搞清楚这个,对我最初要解决的那个问题有帮助吗?”

  • **举个例子:**你想学习“如何理财”。
    • **伪第一性原理:**理财 -> 货币 -> 货币的历史 -> 金本位 -> 布雷顿森林体系... 你一路学到世界经济史,但还是不知道明天该买哪只基金。
    • **真第一性原理:**我的目的是“让钱不贬值,最好还能增值”。好,那钱为什么会贬值?因为通货膨胀。通胀是什么?是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那我怎么跑赢通胀?寻找收益率高于通胀率的资产。有哪些?股票、基金、房子... 看到没,这条路始终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每一步拆解都让你离目标更近。

2. 给自己设定一个“暂停”和“重组”的节点

不要一条路拆到黑。拆解一两层后,就停下来,试着把你刚才拆出来的这些基本要素“重新组合”一下,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新的、更清晰的理解或解决方案。

  • **还是理财的例子:**当你拆解到“资产”这一层,发现了股票、基金、债券这些基本要素。这时候就该停下来了。然后开始“重组”:
    • “如果我把一部分钱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一部分钱买债券(低风险低收益),是不是就能平衡风险和收益?”
    • 你看,你并没有继续往下拆“股票是什么”“公司为什么能上市”,而是在当前层面,用拆出来的零件,开始“搭建”自己的解决方案了。

3. 把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识拆解得再细,也只是地图。你得真的开车上路跑一跑。

当你通过拆解得到一个初步结论或方法时,马上去用一下。哪怕只是一个极小规模的尝试。

  • 比如你通过第一性原理搞懂了“习惯养成”的本质是“提示-惯常行为-奖励”这个循环。那就别再往下研究多巴胺的分泌机制了。直接给自己设个小目标:每天做10个俯卧撑(惯常行为),做完就奖励自己听一首歌(奖励),手机上设个闹钟(提示)。跑通这个最小模型,你对这个原理的理解会比看一百篇文章都深刻。

总结一下就是三句话:

  • 别忘了你为什么出发。 (锚定目标)
  • 拆几步就回头拼一下。 (拆解与重构交替)
  • 拿拼好的东西去用一用。 (实践检验)

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一个知识考古学家,而是成为一个能用最基本砖块盖出自己想要的房子的建筑师。关键在于“盖”,而不仅仅是“研究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