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能,而且这可能是避免你中年危机的一大神器。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别总盯着别人,别总看“大家都是怎么做的”,而是回到事情最根本的样子,问自己最基础的问题。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两种思路:
常规思路(类比思维):
很多人选职业是这样的:
- 看看现在什么最火,哦,人工智能、大数据,那我得去学编程。
- 看看亲戚朋友,哎,我二舅当公务员很稳定,那我也去考公吧。
- 看看薪资排行榜,金融/投行挣得多,那我得去干金融。
你看,这都是在“类比”。因为别人这么做成功了/看起来不错,所以我也要这么做。这就像你看到别人穿一件衣服好看,就直接买同款,但完全没考虑这件衣服的材质、剪裁、颜色是不是真的适合你。结果可能就是穿上后发现又别扭又难看。
第一性原理的思路(回归本质):
用第一性原理来选职业,你得把“职业”这个概念拆成一堆最基础的零件,然后用这些零件重新组合,拼出一个最适合你的东西。
你要问自己的不是“我该干什么工作?”,而是下面这些更底层的问题:
-
我到底喜欢做什么事?
- 注意,是“做事”,是动词,不是名词。不是“我喜欢金融”,而是“我喜欢分析数据寻找规律”、“我喜欢跟人打交道并说服他们”,或者“我享受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创造东西”。把你的“爽点”找出来。
-
我擅长什么?
- 什么事你一学就会,或者稍微花点时间就能比80%的人做得好?是逻辑推理?是形象思维?是动手能力?是组织协调?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
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希望每天工作多久?你对收入的最低要求是多少(注意是最低要求,不是越高越好)?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你希望工作是带来刺激感还是安稳感?
-
我做事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 你想为世界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希望你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是帮助别人变得更健康?是创造出美的东西让人愉悦?还是建立高效的系统?
当你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你的“零件”)都想清楚了,你就有了一张属于你自己的“蓝图”。
然后,你再拿着这张蓝图去社会上找,看看哪些现有的“职业”能满足你的大部分要求。
举个例子:
-
常规思路: “我想当个律师,因为看起来很酷,挣得也多。” 结果干了两年,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那种高强度对抗和冗长的文书工作,每天都想辞职。
-
第一性原理思路:
- 喜欢做的事: 深入研究复杂的问题,找出里面的逻辑和联系,并用清晰的语言把它讲给别人听。
- 擅长: 写作能力强,逻辑严谨,有耐心。
- 想要的生活: 收入中上即可,但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去旅游和陪伴家人,不想996。
- 价值感: 希望能帮助别人解决实际的难题。
拿着这个蓝图一看,当诉讼律师可能不太合适(生活方式不匹配)。但是,做一名专门给科技公司写专利申请的专利代理人、给企业做合规培训的顾问、甚至是一名专门写行业深度分析报告的分析师,可能就非常适合。
总结一下:
用第一性原理选职业,就是从“我”出发,而不是从“工作”出发。它强迫你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
这个过程一开始会很难,因为你需要深度的自我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抄作业。但好处是,用这种方式找到的方向,大概率是你真正热爱且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你不是在“找一份工作糊口”,而是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