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这问题问得特别好,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做人生规划,其实都在“抄作业”。看看身边的人在干嘛,看看社会上流行什么,然后就跟着走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第一性原理思维,说白了,就是教你“不抄作业,自己写作业”的方法。
我试着用大白话给你捋一捋,怎么把这事儿落地。
第一步:把你的“理想生活”打回原形
你先别想“我要成功”、“我要有钱”、“我要找个好工作”这种很模糊的目标。这些都是别人包装好的概念,不是你自己的。
第一性原理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包装拆掉,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怎么做? 拿张纸,或者打开个备忘录,开始疯狂地问自己“为什么”。
-
例子1:我想“成功”。
- 为什么? -> 因为成功了能被别人尊重。
- 为什么需要被别人尊重? -> 因为这让我有安全感和价值感。
- 好,停! “安全感”和“价值感”就是更本质的东西。那除了“成功”,还有什么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和价值感?可能是健康的身体、亲密的关系、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等等。你看,路一下就宽了。
-
例子2:我想“有钱”。
- 为什么? -> 因为有钱了可以想买啥就买啥,不用看价格。
- 再问深一点,为什么? -> 因为这代表了“自由”,可以自由选择我想过的生活。
- 再往下挖! -> 这种自由,具体是什么?是“随时能辞职的底气”?是“每年能出国旅游两次”?是“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 你看,“有钱”这个概念,被你拆解成了几个具体、可触摸的“小目标”。“有钱”是个无底洞,但“每年旅游两次”是个可以计算和规划出来的东西。
通过这种方式,你把一个社会给你的、模糊的、可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目标(比如“成功”),打碎成了一地属于你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比如“安全感”、“自由选择权”、“陪伴家人”)。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你人生规划的“第一性原理”。
第二步:识别什么是“物理定律”,什么是“社会规则”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限制。第一性原理思维要求我们分清,哪些限制是像“人必须要吃饭”、“一天只有24小时”这样不可改变的“物理定律”,哪些是像“30岁必须结婚”、“大学毕业必须找个对口工作”这样可以被打破的“社会规则”。
- 物理定律: 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基本生活开销、法律法规、你必须花时间学习一项新技能才能掌握它。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
- 社会规则: 别人对你的期待、约定俗成的职业道路、消费主义的陷阱(比如必须买车买房才算立足)。这些是“大多数人”的玩法,但不一定适合你。
当你分清了这两者,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事情,其实都属于“社会规则”,它们并不是你人生规划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三步:从你的“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组合方案
现在,你手上有了两样东西:
- 一堆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些被打回原形的需求)。
- 一张清单,上面标明了哪些是真正的限制,哪些是假象。
接下来,就是最有意思的部分:重新组合,创造出只属于你的路径。
举个例子: 小明的传统人生规划可能是:考个好大学 -> 进大厂 -> 升职加薪 -> 在一线城市买房 -> 结婚生子。这是“抄作业”的路线。
现在,小明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
- 拆解目标: 他发现自己想要的不是“大厂光环”或“一线户口”,而是“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做有创造性的事”、“有足够的时间陪家人”和“稳定的收入”。
- 识别限制: “物理定律”是他需要一份收入来覆盖生活成本。“社会规则”是他“必须”待在北京上海,他“应该”去大公司。
- 重构路径: 他发现,为了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他完全可以不去挤大厂。他可以选择:
- 路径A: 去一个二线城市,找一份没那么忙但收入尚可的工作,用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副业,比如做个独立开发者或者视频博主。
- 路径B: 成为一个数字游民,接远程工作的单子,一边旅居一边工作,直接满足了“掌控时间”和“创造性”的需求。
- 路径C: 创业,做一个小而美的产品,虽然风险高,但完全符合他对创造性和掌控感的追求。
这些路径在传统眼光里可能“不靠谱”,但它们是严格根据小明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推导出来的最优解。
总结一下,落地就三步:
- 拆: 把社会给你的宏大目标,拆解成你内心最朴素、最基本的需求。别要“成功”,要“安全感”;别要“财富”,要“选择权”。
- 分: 分清楚哪些是你人生中必须遵守的硬性约束,哪些只是大家都在遵守的“潜规则”。
- 建: 忘了别人的路怎么走。根据你的基本需求和硬性约束,像搭积木一样,为自己搭建一条全新的、独一无二的、能让你内心真正满足的道路。
这个过程会有点难,需要你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也需要勇气去走少有人走的路。但一旦你开始这么做,你就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真正地“设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