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哈喽,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理解。
咱们先忘掉那些复杂的心理学名词,把“第一性原理”想象成一个工具,帮你把一件事扒得只剩下最核心、最基础的骨架。用这个工具来看“人为什么会去做一件事”(也就是动机),我们能看到几条最底层的“出厂设置”。
1. 生存和繁衍:这是最硬核的底层代码。
想象一下,我们本质上还是个生物,是写在基因里的程序。这个程序最核心的指令就两条:“活下去”和“把基因传下去”。
- 活下去: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有危险了会害怕、会跑。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动机,不需要你思考,身体就会推着你去做。你努力工作赚钱,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确保自己能活得更好、更安全。
- 繁衍:对异性的兴趣、追求、组建家庭的渴望,这些深层的驱动力,说白了就是基因想方设法地要复制自己。
所以,很多我们看起来很复杂的行为,顺着线往下扒,最后往往都能碰到“生存和繁衍”这条底线。
2. 趋利避害:这是我们行为的“导航系统”。
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非常简单但极其强大的导航系统:靠近让你感觉“爽”的,远离让你感觉“苦”的。
- 趋利(追求快乐):为什么你会刷短视频停不下来?因为每划一下,都可能有一个新奇有趣的内容给你一点点小小的愉悦感(专业点叫多巴胺分泌)。为什么喜欢吃甜食?因为它能迅速带来满足感。这种“爽”的感觉,就是大脑在给你发奖励,告诉你“这事儿不错,继续干”。
- 避害(逃避痛苦):为什么拖延?因为要做的任务太难、太无聊,一想到它就觉得“苦”,大脑就会想尽办法让你先躲开。为什么害怕当众演讲?因为害怕被评判、被嘲笑,这种社交恐惧带来的“痛苦”感,大脑会把它标记为“危险”,让你想逃。
这个导航系统非常原始,它只管当下的感受,所以我们经常会为了眼前的“小确幸”,而放弃长远的“大目标”。
3. 节省能量:我们都是“节能主义者”。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遵循一个“最小阻力定律”,也就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能用惯性就用惯性。因为思考和决策是非常消耗能量的。
- 习惯的力量:你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出门的路线,基本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思考。这就是大脑为了省电,把这些行为打包成了习惯。
- 选择简单的:在两个选择面前,我们天然倾向于那个看起来更容易、更不费劲的。比如,比起去健身房挥汗如雨,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显然“能耗”更低。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懒”,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生理上的节能策略。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让用户用起来感觉毫不费力。
总结一下:
用第一性原理看人类动机,就像是给自己的行为做“溯源”。
- 当你不想做一件事时,问问自己:是因为这件事让我感觉“痛苦”吗?(趋利避害)还是因为它太复杂、太耗能了?(节省能量)
- 当你特别想做一件事时,也问问自己:它能让我获得什么样的“爽”感?(趋利避害)或者,它是不是和我最底层的安全感、生存需求挂钩了?(生存繁衍)
把这些复杂的行为动机拆解回这几个最基本的驱动力,你会发现很多自己和他人的“迷惑行为”瞬间就能理解了。这就像是找到了自己行为模式的“源代码”,虽然不一定能马上改写,但至少你知道它是怎么运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