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ja B.A.
Silja B.A.
Systems engineer with 10 years experience in first principles.
这么说吧,这俩玩意儿其实是咱们大脑里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系统。
“类比思维”就像是“抄作业”。
你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以前有人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你想开个奶茶店。你就会去看现在市面上哪些奶茶店火,他们店面怎么装修的,菜单上都有啥,怎么做营销的。然后你学着他们,也开一家类似的,可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做点小优化,比如多加一两种新口味,或者包装更好看一点。 这就是类比思维。它的核心是“模仿、比较、微调”。绝大多数时候,这招都很好用,因为它快、风险低,能让你快速跟上,不掉队。我们生活和工作中99%的决策,都是基于类比。
“第一性原理”则是“自己推导公式”。
你完全不看别人的“作业”怎么写的。你把问题拆解成最最最基础、最不可动摇的元素,就像把一台电脑拆成一堆最原始的硅、金属、塑料。然后你问自己: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遵循什么客观规律?(比如物理定律、人性需求等)。最后,你从这些最根本的规律出发,一步步地、严谨地重新组合,看看能搭出个什么新东西来。
还拿开奶茶店举例。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你可能会问:
- 人们为什么喝奶茶?根本需求是啥?——解渴?社交?获得糖分带来的愉悦感?还是寻求一种“小确幸”的心理慰藉?
- 一杯“饮品”的本质是什么?——液体+风味物质+温度。
- “风味”必须来自茶叶和牛奶吗?——不一定,可以是任何可食用的、能带来愉悦口感的组合。
- “店”是必须的吗?——不一定,只要能把产品交到用户手里就行。
从这些本质问题出发,你最后可能创造出一个完全不是“奶茶店”的东西。也许是一个订阅制的健康风味水品牌,通过无人机配送;也许是一个让用户自己DIY风味的社交空间。你不是在“优化”一杯奶茶,而是在“重新发明”一种满足人们根本需求的解决方案。马斯克造火箭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没有去想怎么把现有火箭造得便宜点(类比),而是去算造一枚火箭最基础的原材料(金属、燃料等)到底值多少钱(第一性原理),发现成本极低,于是就自己从头造了。
总结一下:
- 类比思维是横向看,看别人,是“从1到N”的优化过程。它让你在现有的赛道里跑得更快。
- 第一性原理是纵向看,看本质,是“从0到1”的创造过程。它让你有机会换一条全新的赛道,甚至直接起飞。
日常过日子,用“类比思维”就够了,省心省力。但如果你想干点颠覆性的、别人都没想过的事,那就得启动“第一性原理”这个高耗能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