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周
博 周
Entrepreneur, leveraging first principles for innovation.
想用“第一性原理”来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真的牛,其实没那么玄乎。你别把它想得太复杂,说白了,就是一种“扒掉底裤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我给你打个比方,你看一个魔术,觉得很神奇。但如果你是魔术师,你知道里面的机关、手法和原理,那它对你来说就只是一个技巧的组合。第一性原理,就是让你拥有这种“看穿魔术”的能力。
具体怎么用呢?你可以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1. 这个“创新”解决了什么最根本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伪创新”,解决的都不是真问题,或者说,它只是在现有解决方案上加了点装饰。
- 伪创新:比如一个“智能水杯”,能发光提醒你喝水。它想解决的问题是“忘记喝水”。但你想想,这真的是一个需要用一个几百块钱的杯子来解决的“根本问题”吗?你的手机、手表都能设提醒,甚至你自己渴了的生理反应就是最好的提醒。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突破”。
- 真突破:比如mRNA疫苗技术。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快速、有效地让身体产生对特定病毒的免疫力”。传统方法是把减活或灭活的病毒打进去,生产慢、风险高。mRNA技术直接绕开了病毒本身,从最底层的逻辑出发:“我能不能只给身体一份‘说明书’(mRNA),让身体自己去生产病毒的某个特征(抗原),然后产生免疫?” 这就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是从根上解决问题。
2. 它有没有干掉什么“天经地义”的环节或成本?
真正的突破,往往会摧毁或重塑一个行业的成本结构,让原来必不可少的东西变得不再必要。
- 伪创新:比如大部分的“新零售”概念,只是把线下店装修得更好看,加了个App可以线上下单。但你还是要租店面、要雇人、要进货、要仓储。核心的成本环节一个没少,只是优化了体验。
- 真突破:比如数码相机。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记录影像”。在它之前,大家觉得“拍照=胶卷+冲洗”,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数码相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认为记录影像的本质是“捕捉光信号”,不一定非要通过化学反应。于是它用电子传感器(CCD/CMOS)替代了胶卷,直接把“冲洗胶卷”这个庞大且昂贵的产业链给干掉了。这就是降维打击。
3. 它的实现,是依赖于“类比”,还是依赖于“物理/事实”?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伪创新常常是“类比思维”的产物,而真突破是“物理思维”的产物。
- 伪创新(类比):你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话:“我们是‘宠物界的滴滴’”、“我们是‘教育界的奈飞’”。这种模式就是看着别人成功了,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觉得“既然A能在X领域成功,那我的B也能在Y领域成功”。它思考的起点是别人的成功,而不是用户需求的本质。
- 真突破(物理/事实):比如马斯克想造火箭。他没有去想“现在造火箭要花多少钱”,而是去问:“造一枚火箭的原材料(物理成本)到底值多少钱?” 他一算,发现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不到。那剩下的98%都是哪来的?是生产、组织、和“一次性使用”这个“约定俗成”的规则造成的。于是他从物理规律出发,挑战“火箭不能回收”这个假设,最终做出了可回收火箭,把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他思考的起点是物理定律和事实本身。
总结一下,帮你建一个简单的判断框架:
下次再看到一个“创新”,你就用这三招去“扒它的底裤”:
- 问本质:它解决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最根本的需求?还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伪需求?
- 看环节:它有没有让某个原本“必须有”的步骤、成本或者角色,变得“可以没有”?
- 探地基:它的逻辑是建立在“别人也这么做”的类比上,还是建立在“世界本该如此”的物理或事实规律上?
伪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路上修修补补,换个好看的包装。而真突破,是会直接问:“我们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路?”,然后重新挖一条隧道,甚至直接发明了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