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事儿要说明白其实不复杂,咱们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想做一道非常美味的“红烧肉”,但你不知道怎么做。
大多数人的做法(也就是“类比思维”)是:去看看最火的餐厅卖多少钱一盘,比如 100 块。然后想,我能不能想办法把这盘菜的成本从 100 块降到 90 块?比如,换个便宜点的盘子,或者少放两块肉?这种思考方式的进步空间很小,因为你默认了“红烧肉”就是个整体,价格就该在 100 块左右。
但马斯克用的“第一性原理”是怎么想的呢?
他会直接把“红烧肉”这道菜拆解成最基本、最不可再分的元素:猪肉、酱油、糖、香料、水、燃气和人工。
然后他会去市场上查:
- 一斤五花肉多少钱?
- 一瓶酱油多少钱?
- 一斤糖多少钱?
- ……
他把这些最基础原料的成本全都算出来,可能会发现,做一盘红烧肉的原材料成本其实只需要 20 块钱。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原材料只值 20 块,餐厅却卖 100 塊?
中间这 80 块的巨大差价,就是“第一性原理”要攻击的地方。这差价里包含了厨师的工资、餐厅的租金、品牌的溢价、低效率的采购流程等等。
现在,我们把“红烧肉”换成“特斯拉电池”。
在马斯克进入这个行业时,所有人都觉得电池太贵了,是造电动车最大的障碍。当时市场上一个电池包的成本大概是每千瓦时 600 美元。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个价格,然后想办法在这个基础上做些微小的优化。
但马斯克不这么想。他开始拆解电池: 一个电池包,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他发现,无非就是一些金属和化学材料:钴、镍、锂、铝、碳,再加上一些聚合物和钢/铝制的外壳。
然后,他让团队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基础原材料的现货价格。结果发现,如果把这些原材料全部买来,自己组合成一个电池包,理论上的材料成本可能只需要每千瓦时 80 美元!
从 80 美元到 600 美元,中间的巨大鸿沟是什么?
是别人的专利费、是层层分包的供应链、是效率低下的制造工艺、是中间商的利润……
所以,马斯克得出的结论是:电池的成本高,不是因为原材料本身贵,而是因为把它从原材料变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太昂贵、太低效了。
找到了问题的本质,解决方案就清晰了:
- 自己干! 特斯拉决定自己建“超级工厂”(Gigafactory),把从原材料加工到电池包装配的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 优化供应链。 直接从矿场采购原材料,砍掉所有中间商。
- 创新制造技术。 重新设计电池的形态(比如从 18650 电池到后来的 2170 和 4680 电池),发明新的、更高效的生产线,把制造过程的成本降到最低。
通过这种方式,特斯拉硬是把一个看似“天价”的部件,分解成了几个“便宜”的原材料,然后通过重构整个生产流程,把成本大幅度地降了下来。
总结一下,马斯克就是拒绝接受“电池本来就很贵”这个行业共识,而是回归到物理和化学的本质,问“电池到底是什么做的?”,然后从最基础的成本出发,重新设计了一条最高效、最低成本的路径。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