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过程中,第一性原理如何助力发现机会?

直樹 淳
直樹 淳
Researcher in AI, uses first principles for novel designs.

这么说吧,这就像做菜。

大多数人创业,好比是“照着菜谱做菜”。他们会去看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公司是怎么做的,然后模仿过来,顶多在一些细节上改一改,比如“我比他便宜一点”、“我比他多一个功能”、“我的界面更好看一点”。这叫“类比思维”,大家都在一个锅里炒菜,比谁的火候更好,谁的调料更特别。但这很难做出颠覆性的东西,竞争非常激烈,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卷”。

而第一性原理,是让你把菜谱扔了,直接去研究“油、盐、糖、醋、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以及它们在高温下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你不再去想“这道菜该怎么做”,而是去想“我要做出一个能填饱肚子、又好吃的东西,我手里有哪些最基础的材料?它们能怎么组合?”

当你这样思考时,你就不受现有“菜谱”的限制了。

举个经典的例子,马斯克想造火箭。

  • 按“菜谱”来想(类比思维):他会去研究美国、俄罗斯的火箭,发现造一枚火箭要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然后想“我能不能想办法把成本降低10%,造一个更便宜的火箭?” 这依然非常昂贵。
  • 按“第一性原理”来想:他问:“火箭的本质是什么?” 把它拆解开,就是一堆金属(铝合金)、燃料、一些电子元件。他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发现把一架火箭拆成零件卖,成本只占火箭发射报价的2%左右。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会这么贵?他发现核心原因是,火箭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了。这就像你坐飞机从北京到上海,下飞机后,航空公司把这架波音747给报废了,那你的机票钱得多少?肯定是个天文数字。

所以,机会一下就清晰了:如果我能把火箭回收,重复使用,成本就能降到原来的百分之几。

你看,这个机会不是通过跟别人“比价格”、“比功能”找到的,而是通过回归事物的本质,把固有的、所有人都默认的“火箭就是一次性的”这个前提给打破了,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

在我们的日常创业里也是一样。比如在网约车出现之前:

  • 类比思维:我想进入出行市场,那我得成立一个出租车公司,去买一堆车,雇一堆司机,跟现在的出租车公司抢生意。
  • 第一性原理思维:出行的本质是什么?是“把人从A点送到B点”这个需求。满足这个需求的,一定得是“出租车”吗?不一定。任何一辆“闲置的车”和“有空闲时间的人”都可以。把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重新组合,就诞生了网约车的模式。

说白了,第一性原理就是一把能帮你“掀桌子”的武器。当所有人都围着一张桌子打牌、研究怎么出好手里的牌时,它让你有机会直接造一张新桌子,自己来定游戏规则。这自然就充满了巨大的、别人看不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