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怎么从根上分析“融多少钱是合理的”
用第一性原理来想这件事,就是把所有“行话”和“光环”都扒掉,回到最原始、最基础的层面来看。
一家公司,最根本的是什么?它是一个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比如做出一个产品、验证一个市场)而存在的组织。 运行这个组织,是需要消耗资源的,最主要的资源就是钱。
所以,融资的本质,不是为了“显得厉害”或者“储备弹药”,而是为了买时间、买资源,去完成下一个明确的里程碑。
那么,合理的融资规模就可以这样从头算出来:
合理融资金额 = (维持公司生存的每月固定成本 + 用于达成下一个目标所需的可变成本)x 所需时间 + 风险准备金
我们把它拆开看:
-
每月固定成本(“月活”成本):
- 人员工资: 这是大头。你需要多少个工程师、产品经理、销售?给他们开多少工资?这是可以相对精确计算的。比如,10个人的团队,平均月薪2万,一个月就是20万。
- 场地租金、水电杂费: 办公室租金、服务器费用、水电网费等。
-
达成下一个目标的可变成本(“打怪”成本):
- 你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是做出产品原型?是获取第一批1000个付费用户?还是验证某个渠道的获客成本?
- 研发成本: 如果要做硬件,那就有开模、物料的费用。
- 营销成本: 如果要获取用户,那就有广告投放、市场活动的预算。
- 这些成本不是每个月固定发生的,而是为了“冲关”而投入的。
-
所需时间(“跑道”长度):
- 通常,一轮融资的钱,目标是支撑公司活 18-24个月。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因为这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上面说的“里程碑”,并且留下几个月的时间来启动下一轮融资。如果你只融了6个月的钱,那你刚融完就得开始准备下一次融资,团队会非常焦虑,根本没法专心做事。
-
风险准备金(“血包”):
- 总有意外发生。市场突变、关键员工离职、产品研发受阻……所以,在总预算上,再加个15%-25%作为缓冲,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一个靠谱的创始人去融资时,他脑子里的账本应该是这样的:
“我需要一个10人团队运作18个月,工资总计 A 元;服务器和办公成本 B 元;为了获取1000个种子用户,我需要投入 C 元的营销费用;再加20%的备用金。所以,A+B+C+(A+B+C)*20% = 我这一轮要融的钱。拿到这笔钱,18个月后,我的公司会达到XXX状态(比如,月收入达到XX万,或者拥有XX万日活用户),这个状态将足以支撑我进行下一轮估值更高的融资,或者实现自我造血。”
你看,这样算出来的融资金额,每一分钱都有明确的去处和目标。这就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而不是拍脑袋说“我要融2000万”。
再说为什么钱拿多了反而可能是坏事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钱不是越多越好吗?就像出门远足,水带多了总比带少了好吧?但对创业公司来说,还真不是。过多的钱,就像给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绑上了沉重的黄金脚镣,会带来几个大问题:
-
丧失精益和专注(“富贵病”)
- 资源诅咒: 当你钱少的时候,每一分钱都会花在刀刃上。你会想尽办法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种“窘迫”会逼着团队去创新,去找到最聪明、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 钱多了会怎么样? 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怎么聪明地解决”,而是“怎么用钱砸过去”。开始租豪华办公室,招一些非核心的“面子”员工,做一些未经测试的大规模市场投放。整个公司的肌肉会变得松弛,失去了在残酷市场中生存所必需的“饥饿感”和效率。
-
过早催熟和虚假繁荣(“催肥的猪”)
- 创业有一个关键节点叫 “产品-市场验证(Product-Market Fit, PMF)”,意思是你的产品真的被一群人需要,他们愿意为之付费或持续使用。
- 在找到PMF之前,公司应该像一个精干的特种兵小队,快速试错、灵活调整。
- 钱太多,会让你产生一种幻觉,以为可以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规模化”阶段。你会用大量的钱去砸广告、扩招销售团队,试图把一个市场还不接受的产品强行推出去。结果就是,你花了很多钱,买来了一堆不会付费、很快就流失的“虚假用户”,造出了一个看似繁荣的泡沫。一旦停止烧钱,数据立刻崩塌。这等于是在一个还没找到火星的湿木头上猛浇汽油,除了呛人的浓烟,什么也得不到。
-
抬高后续融资难度(“自己挖坑”)
- 你拿了远超你现阶段价值的钱,通常意味着你的公司被给了一个过高的估值。这在当时看起来很风光,但却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 资本是逐利的。下一轮投资人进来,必须看到你的公司比上一轮时有了巨大的增长,才能给你一个更高的估值。因为你上一轮的估值已经被人为抬高了,所以你这次需要达成的增长目标也变得异常困难。
- 一旦你达不到这个虚高的目标,就只能接受“降价融资(Down Round)”,这对团队士气是毁灭性打击,也会让早期投资人非常不满,甚至会触发一些对创始人不利的条款。你等于是为了面子,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
-
稀释创始团队股份(“为别人打工”)
- 融资就是出让公司的股份。拿的钱越多,出让的股份就越多。如果在早期就出让了过多的股份,创始团队会发现,辛辛苦苦干到最后,公司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了。这会严重影响创始人的长期动力和控制权。
总结一下:
合理的融资,是公司发展的“助推器”;而过度的融资,则更像是一种“麻醉剂”,它会掩盖问题、诱发懒惰、制造泡沫,让公司在虚假的舒适感中,错过真正找到核心价值和健康成长路径的机会。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像一个精打细算的旅行者,精确计算路程需要多少水和食物,然后轻装上阵,保持警觉和高效,而不是像一个背着金条去沙漠里探险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