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早期创业故事:对当代创业者的启示

Danny Fleming
Danny Fleming
Marketing consultant, 10 years expertise.

聊到谷歌的早期故事,那可真是创业圈里的“圣经”之一了。很多人觉得他们是运气好,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口,但你要是仔细扒一扒,会发现里面全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门道。我尽量说得通俗点,就当咱们边喝茶边聊天。

1. 先解决一个让你自己都抓狂的问题,而不是先想着怎么赚钱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一点。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最早并不是想开公司当老板,他们是斯坦福的博士生,纯粹是觉得当时的搜索引擎(比如Yahoo!、AltaVista)太烂了,搜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他们作为研究者,迫切需要一个能快速、精准找到有效信息的工具。

于是,他们就从这个“痛点”出发,发明了PageRank(网页排名)算法。说白了,就是通过计算一个网页被其他网页链接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这个网页的重要性。这个想法在当时是颠覆性的。

给我们的启示: 别一上来就想着“我要创业,做什么好呢?”。换个思路,想想“我生活中/工作上有什么事儿特烦人?有什么东西效率特别低?”。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连你自己都愿意掏钱去解决的问题,那很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创业起点。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是不愁没人用的。

2. 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其他都会随之而来

早期的谷歌界面,干净到令人发指——就一个Logo,一个搜索框。在那个门户网站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堆在首页的年代,谷歌简直是一股清流。他们牺牲了短期能赚到钱的广告位,换来了极致的用户体验:快、准、无干扰。

用户不傻,哪个好用用哪个。口碑就这么传开了。大家奔走相告:“嘿,快试试这个叫Google的玩意儿,太神了!”

给我们的启示: 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想做。应该把所有精力都砸在你的核心功能上,把它打磨到比市面上所有对手都好10倍。当你的产品好到用户愿意主动向朋友推荐时,你就成功了一半。先有“忠实用户”,再想“变现模式”,顺序别搞反。

3. 找到一个聪明的、不让用户讨厌的赚钱方式

谷歌不是没想过赚钱,但他们很有原则。他们坚决抵制那些闪烁的、影响视觉的“牛皮癣”广告。直到后来,他们才推出了AdWords(现在的Google Ads)。

这个模式聪明在哪?

  • 相关性: 你搜“搬家公司”,出来的广告就是搬家公司的,对你有用。
  • 不打扰: 广告是文字形式,清晰地标记在旁边或上方,和搜索结果分开,不影响你找东西。
  • 效果付费: 广告主按点击付费,童叟无欺。

这个模式既让广告主满意,又没怎么牺牲用户体验,堪称商业模式的典范。

给我们的启示: 赚钱很重要,但吃相不能太难看。最好的商业模式,是能融入到你的产品体验中,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在考虑如何盈利时,一定要反复问自己:“我的用户会讨厌这个吗?会不会因此离开我?”

4. 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你招什么样的人

谷歌早期有个著名的口号叫“不作恶”(Don't be evil)。他们还搞了“20%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拿出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Gmail、谷歌新闻等很多伟大的产品,都诞生于此。

这些不是花架子。它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这里汇集了一帮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我们相信你,给你自由,你尽管去创造。这种文化吸引了无数顶尖人才,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给我们的启示: 创业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是人。尤其在早期,一两个核心成员就能决定公司的生死。与其花钱装修办公室,不如花钱、花心思去找到那些真正聪明、有激情、和你看好同一个方向的“战友”。并且,要创造一个让他们能发挥才华的环境,而不是用条条框框把他们管死。

5. 保持“天真”和“固执”

佩奇和布林一开始想把他们的技术卖给雅虎,结果人家看不上。这在当时看是“失败”,但回头看,正是这次“失败”才逼着他们自己干,才有了后来的谷歌帝国。

他们对“干净的首页”的坚持,在当时很多“商业专家”看来是幼稚的、不懂赚钱的。但他们固执地相信,极致的用户体验最终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给我们的启示: 在你创业的路上,会有无数人告诉你“这行不通”、“那不可能”、“你应该学学人家XXX”。你需要听取建议,但更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坚持。有时候,正是那些不被理解的“傻主意”,才能打破常规,创造出伟大的东西。

总而言之,谷歌的早期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创业往往源于一个纯粹的初心——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把它做到最好。这比任何复杂的商业计划书都来得更根本,也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