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所说的“承诺一致性偏误”是如何导致人们坚持错误的?

创建时间: 7/30/2025更新时间: 8/18/2025
回答 (1)

好的,这是您问题的回答。


查理·芒格所说的“承诺一致性偏误”:我们为何会坚持错误?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其著名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演讲中,将**承诺与一致性偏误(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Bias)**列为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这种偏误指的是:一旦我们公开做出了一个承诺或选择,我们就会面临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自己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哪怕最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这种偏误是导致人们“一条道走到黑”、坚持错误的核心原因。其作用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强大驱动力

这是承诺一致性偏误的心理学内核。当我们的行为(例如,继续持有一只亏损的股票)与我们的认知(例如,“我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一种名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紧张、不适感。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我们不会轻易承认“我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这会直接攻击我们的自我认知。相反,我们会选择一种更容易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改变对行为的看法,为错误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辩护。

  • 错误坚持的表现
    • “这只股票的基本面没变,只是市场暂时没反应过来。”
    • “这个项目虽然目前亏损,但这是成功前必要的投入,未来潜力巨大。”
    • “我不是错了,我只是在等待时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大脑将“坚持错误”重新包装成“保持信念”或“有长远眼光”,从而维护了“我是对的”这一核心认知,内心也就恢复了协调。

2. 公开承诺的枷锁

一旦我们将决定公之于众(例如,在会议上力挺某个项目,或告诉朋友自己看好某项投资),一致性的压力就会急剧增大。我们不仅仅是要对自己负责,更要维护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言行一致、决策果断、值得信赖的人。

  • 错误坚持的表现
    • 为了面子:承认错误等于公开打自己的脸,这会损害个人声誉和权威。因此,即使内心已经意识到问题,嘴上也要硬撑下去。
    • 路径依赖:一个公开的立场就像一条铺好的轨道,后续的言行会不自觉地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改变方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和勇气。

芒格曾提到,德国的普朗克(Max Planck)在发现量子力学后,很多老一辈的物理学家至死都不愿接受,因为他们已经公开讲授和捍卫了旧理论一辈子。新的理论要等到“旧的葬礼一个一个地举行完毕”后才能完全确立。

3. 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承诺一致性偏误常常与沉没成本谬误相伴相生。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当我们为一个错误的决定投入了大量成本后,放弃它就意味着承认这些投入都“白费了”。为了不让过去的付出白费,我们倾向于继续投入更多,希望能够“翻本”或“让项目起死回生”。

  • 错误坚持的表现
    • 投资:“我已经在这只股票上亏了50%,现在卖掉就真的亏了。不如再投点钱拉低成本,等它涨回来。”
    • 项目管理:“我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和两年时间,现在放弃,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必须继续做下去。”

这种“为了证明过去投入的合理性而追加投入”的行为,恰恰是承诺一致性偏误的典型体现——我们致力于与过去的“承诺”(即已经付出的成本)保持一致。

4.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Technique)

这种偏误的力量也体现在,一个微小的承诺可以为后续更大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承诺铺平道路。一旦我们同意了一个小请求(迈出第一步),为了保持一致性,我们更有可能同意一个更大的相关请求。

  • 错误坚持的表现
    • 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看似无伤大雅的让步或决定。
    • 为了与这个小决定保持一致,我们接受了第二个、第三个更大的要求。
    • 最终,我们发现自己深陷其中,已经为一个当初看来很愚蠢的目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由于已经走得太远,放弃变得异常困难。

如何对抗“承诺一致性偏误”?

芒格不仅指出了问题,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对抗这种偏误需要刻意的理性和纪律:

  1. 反向思考(Invert, always invert)

    • 不要问:“我是否应该继续做这件事?”
    • 而要问:“如果我今天没有做这件事,以我现在的知识和情况,我还会选择开始做吗?
    • 这个思维工具能帮助你摆脱沉没成本和过去承诺的束缚,从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视角审视问题。
  2. 拥抱“承认错误”的勇气

    • 将承认错误视为一种力量和智慧的表现,而不是软弱。凯恩斯有句名言:“当事实改变时,我改变我的想法。先生,您呢?”
    • 在团队或组织中,建立一种“允许犯错、鼓励纠错”的文化,奖励那些能够坦诚指出问题并及时止损的人。
  3. 设置“止损点”或“事前验尸”

    • 在做出重大承诺(如投资或启动项目)之前,就预先设定好客观的退出标准。例如,“如果股价跌破X元”或“如果项目在Y个季度内未能实现Z指标”,就无条件退出。
    • 这能将未来的决策从情绪和自尊中剥离出来,使其更加客观。
  4. 警惕公开表态的陷阱

    • 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之前,避免过早地、过于坚定地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给自己留有余地。

结论

“承诺一致性偏误”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它利用了我们对社会认同、自我形象和认知协调的深层需求,将我们牢牢地捆绑在最初的决策上。它让我们为了维护过去而牺牲未来,为了保持一致而拒绝真相。正如芒格所警示的,理解并主动对抗这种偏误,是成为一个更理性、更成功的决策者的必经之路。

创建时间: 08-05 08:54:58更新时间: 08-09 02: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