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用大白话聊聊我的理解。
你想想,我们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其实都是在“抄作业”,或者说是在“改进作业”。
比如,你想做个更快的马车。你可能会想,我能不能用更轻的木头?能不能给马吃点兴奋剂?能不能把轮子做得更圆、摩擦力更小?这都是在“马车”这个框架里打转,这叫“类比思维”或者“经验主义”,因为你参考的都是已经存在的马车。这样做出来的,最多是“更好的马车”。
但总有那么一两个“轴”人,他不这么想。他会问一些像傻子一样的问题: “等会儿,我们为啥要用马车?” “为了让A点的人能更快地到B点。” “那‘快’的本质是什么?是减少从A到B的时间。” “要减少时间,本质上是需要一个能持续输出的、比马的肌肉更强大的动力。” “那什么东西能提供这种动力呢?烧开的水有蒸汽,好像能推动东西... 燃烧的汽油有爆炸力,好像也能推动东西...”
你看,这个人没去想怎么改进马车,他把“马车”这个概念完全拆碎了,回到了最原始的需求——“移动”,和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能量转换”。他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最后捣鼓出来的,可能就是火车、汽车。
这玩意儿一出来,整个马车行业就傻眼了。你马车再豪华,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汽车啊。这就是“颠覆式创新”。
所以,为什么颠覆式创新往往来源于第一性原理?
说白了,就是因为第一性原理让你能跳出现有的“游戏规则”去思考问题。
当一个行业发展成熟后,里面的所有玩家,不管是老大还是小弟,都在一个默认的框架里玩。他们的创新,我们称之为“渐进式创新”,比如手机摄像头从4800万像素升级到1亿像素,电池从4000毫安升级到5000毫安。这很重要,但不会颠覆谁。大家都在比谁的马车轮子更圆。
而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人,他根本不关心你的轮子,他在想:“我能不能飞过去?”。他会把问题拆解成最最基本的元素:
- 现有行业:我们用A、B、C三个步骤,生产出产品X,成本是100块。
- 第一性原理思考者:我的目标是实现产品X的功能。这个功能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是Y。要实现Y,物理/化学/数学上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是Z。好,基于Z原理,我能不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径,比如用D和E两个步骤就搞定?哇,这么一算,成本才10块钱。
当这个成本10块钱的新东西出来后,那个成本100块的老行业就危险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埃隆·马斯克造火箭。
- 传统思维:造火箭太贵了,NASA买一枚火箭要几亿美金。我们想办法把某个零件的成本降低10%。
-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火箭是什么组成的?铝合金、钛、铜、碳纤维...这些东西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多少钱一吨?他一算,发现原材料成本只占火箭总价的2%!那剩下98%的钱去哪了?哦,是各种复杂的加工、整合、测试、人力成本。他就想,我能不能自己买原材料,用更聪明、更高效的办法把它们组合成火箭?我能不能让火箭飞回来再用一次,把最大的成本(一次性箭体)给干掉?
结果就是SpaceX,把火箭发射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直接颠覆了整个航天产业。
总结一下就是: 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你最多是现有赛道里跑得最快的选手。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你可能会直接把这条赛道给废了,然后自己开创一条全新的赛道。颠覆,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