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真的能决定我们'想什么'吗?还是只能决定我们'想什么问题'?(议程设置理论)
哈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可以说是传播学里最经典也最有趣的话题之一了。很多人都觉得媒体在“洗脑”,但具体是怎么“洗”的,议程设置理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棒的解释框架。
让我用一个生活中的比喻来帮你理解。
想象一下:媒体是一家餐厅,而你是顾客
你走进一家餐厅,服务员递给你一份菜单。
-
最经典的议程设置(第一层次):决定我们“想什么问题”
这份菜单上有什么菜,基本上就决定了你今天能点什么。菜单上写着牛排、披萨、沙拉,你就会在这些东西里选。你不太可能跟服务员说:“来一份菜单上没有的佛跳墙。”
这就是媒体最基本的作用:它决定了我们“想什么问题”(What to think about)。
媒体就像那个菜单。今天新闻头条是“失业率上升”,社会版块是“某地房价飙升”,国际版块是“某国冲突加剧”。你看了一天新闻,晚上和朋友聊天,话题很可能就是工作、房子和国际局势。你脑子里想的,就是这些“被端上桌”的议题。至于那些没上新闻的,比如“某个小镇的邻里关系特别和谐”,你可能根本就不会去想它。
媒体通过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用多大的篇幅去报道,成功地把某些议题放到了公众的“脑内菜单”上,让大家觉得“哦,这些事儿最重要,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
事情没那么简单:餐厅开始“推荐”特色菜了
现在,我们把情况搞得复杂一点。你看着菜单,发现“主厨推荐”的标签被打在了“特级安格斯牛排”上,旁边还用加粗字体写着“鲜嫩多汁、入口即化”。而“蔬菜沙拉”则被放在了角落,字体小小的。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更倾向于点那份牛排?你不仅知道了菜单上有牛排,你还知道了这份牛排的“优点”是什么。
-
进阶的议程设置(第二层次):决定我们“怎么想”这些问题
这就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媒体不仅能告诉我们想什么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么想”这些问题(How to think about it)**。
它通过选择使用哪些词语、哪些画面、采访哪些专家,来“框定”一个议题的特定属性。
举个例子:
- 议题: 一位新的候选人参选。
- 媒体A的报道框架: 重点突出他的“商业背景”、“果断”、“不拘一格”,采访支持他的商界人士。你看完会觉得,这是个“改革者”、“实干家”。
- 媒体B的报道框架: 重点突出他的“缺乏政治经验”、“言论出格”、“脾气火爆”,采访他的反对者。你看完会觉得,这是个“门外汉”、“风险人物”。
你看,议题都是同一个(新候选人),但媒体通过强调不同的“属性”(果断 vs. 脾气火爆),成功地影响了你对这个人的看法和评价。它没有直接说“你必须支持/反对他”,但它为你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很自然地滑向某个结论。
更高阶的玩法:餐厅开始推“套餐”了
更厉害的餐厅,它不只推荐单品,它开始推“套餐”。“牛排+红酒”是浪漫套餐,“沙拉+果汁”是健康套餐。久而久之,你一想到牛排,就自动联想到了红酒。
-
网络议程设置(第三层次):决定我们如何将不同问题联系起来
这是最新的发展,媒体不仅能设置议题、设置议题的属性,还能设置议题与议题之间的关联。
比如,如果新闻报道总是把“移民问题”和“犯罪率上升”放在同一个版面,或者在讨论犯罪率时总会提及移民的例子,久而久之,公众的大脑里就会建立起一条“快捷方式”:移民 ≈ 犯罪风险。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非常强大。它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觉得某些事情之间“理所当然”就存在联系。
总结一下,回到你的问题
媒体真的能决定我们“想什么”吗?还是只能决定我们“想什么问题”?
答案是:它从“决定我们想什么问题”开始,但最终会深刻地影响我们“想什么”。
- 起点(基础操作): 媒体通过“聚光灯”效应,决定了哪些议题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去想这些问题。这是基础。
- 进阶(精细操作): 媒体通过“贴标签”和“画重点”,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这些问题,引导我们形成特定的态度。
- 高阶(网络操作): 媒体通过“捆绑销售”,建立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塑造我们更深层次的认知结构和世界观。
所以,媒体的影响力是一个从“设置议程”到“构建框架”再到“塑造关联”的连续过程。它可能不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直接往你脑子里植入一个想法,但它能为你精心打造一个“信息温室”,让你在里面很自然地长出它所期望的观点。
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算法成了新的“总编辑”,它根据你的喜好,不断给你推类似的“菜”,让你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更加确信自己的菜单就是全世界。
因此,保持批判性思维,多看看不同的“餐厅”,多对比几份“菜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