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纳瓦尔的很多思想,其实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沉没成本谬误”正是我们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之一。
如果你去翻阅《纳瓦尔宝典》,或者听他的播客,你会发现他没有用一整个章节去“定义”沉没成本。但他对这个概念的看法,渗透在他关于决策、理性和个人自由的几乎所有言论里。
下面我试着用大白话,结合纳瓦尔的理念,来解释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首先,忘掉你已经付出的,因为它们已经“死”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花100块钱买了张电影票,电影开场20分钟,你发现这简直是你看过最烂的片子,无聊透顶。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 A. 忍着恶心继续看完。 “毕竟钱都花了,不看完太亏了!”
- B. 立刻起身走人。 去喝杯咖啡,或者回家看一本好书。
很多人会选A,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谬误”。那100块钱,从你付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你的了,它已经“沉没”了,消失了。你无论如何都拿不回来。
你接下来要做的决定,只应该跟你未来的时间和体验有关。
- 继续看 = 浪费未来一个半小时 + 忍受糟糕的心情。
- 立刻走 = 挽救未来一个半小时 + 去做能让你开心的事。
纳瓦尔的看法就是B。他会告诉你,过去已经不存在了,它只存在于你的记忆里。你唯一拥有的就是现在,你所有的决策都应该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 那个已经花掉的钱、投入的时间、付出的情感,都是“沉没成本”,它们不应该成为你未来决策的枷锁。
沉没成本的本质:是你的“自我”在作祟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烂片难看,还是不愿走?为什么一个明显没前途的项目,投了钱就不想放弃?
纳瓦尔会告诉你,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自我” (Ego)** 的问题。
- 承认失败太难了:放弃一个项目、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等于在对自己说:“我当初的决定是错的。” 这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为了维护“我永远正确”的形象,我们宁愿在错误的道路上投入更多,期待奇迹发生。
- 害怕别人的眼光:我们担心别人会说:“你看,他失败了。” “他真傻,投了那么多钱还打水漂了。”
纳瓦尔是一个极力主张摆脱自我的人。他认为,你的“自我”是你获得幸福和做出明智判断的最大障碍。一个真正理性的人,会把“自我”和“决策”分开。
决策错了就承认,然后马上纠正。这不代表“你”是失败的,只代表“那个决定”在当时的信息下被证明是无效的。仅此而已。
机会成本 > 沉没成本
这是纳瓦尔思想里一个更深层的逻辑。
当你为了已经“沉没”的成本,继续浪费时间在一个烂摊子上时,你付出的真正代价是什么?
不是你已经投进去的那些钱(它们已经没了),而是你**“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其他更有价值事情的机会。这就是机会成本**。
- 你花一个半小时看烂片,机会成本就是你本可以用这段时间去读一本好书、陪伴家人、或者构思一个新项目的快乐和收益。
- 你花三年时间维持一个注定失败的创业项目,机会成本就是你本可以用这三年去学习新技能、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团队、或者开始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事业。
对于纳瓦尔来说,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和精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为“过去”的错误买单上,是人生中最愚蠢的交易。
如何像纳瓦尔一样摆脱“沉没成本谬误”?
纳瓦尔会给你一些非常直接的建议:
-
问自己“奇迹问题”:
“假设我现在没有做这件事,没有投这笔钱,没有在这段关系里。以我现在掌握的所有信息,我今天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如果答案是“不”,那你就应该立刻停止。这个问题能帮你瞬间把思维从“过去”拉回“现在”,只关注未来的收益。
-
把身份和决策分离: 你不是你的投资,你也不是你的工作。一个决策的失败,不等于你这个人的失败。坦然接受自己会犯错,然后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把失败的决策当作一个实验数据,总结经验,然后继续前进。
-
拥抱“止损”的智慧: 在投资和生活中,懂得“止损”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在“长期游戏”中,小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不要让一个小失败,因为你的执念,演变成一个毁灭性的巨大失败。果断止损,就是为你的未来保留火种。
总结
纳瓦尔看待“沉没成本谬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或心理学概念,更是一个关乎理性、自我认知和人生自由的哲学问题。
他的核心思想是:
- 向前看:你的未来比你的过去重要一万倍。
- 放下自我:承认错误不是耻辱,而是智慧。
- 计算机会成本:永远思考,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有选项里最好的那一个。
当你能真正做到这几点时,你就不会再被“沉没成本”所困,你的人生决策会变得更自由、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