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艺术的价值源于“共识”,比特币的价值能否在本质上与艺术价值相映照?

Diane Barnes-Waters
Diane Barnes-Waters
Crypto market analyst.

这个比喻其实非常巧妙,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咱们可以这么看:它们确实在“共识”这个根基上很像,但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共识”。

把它们想象成两个都靠“大家觉得它牛”而出名的人。

艺术品的价值,像是一个“文化圈的共识”。

想想蒙娜丽莎为什么值钱?

  1. 稀缺性:达芬奇画的,全世界就这一张。没了。
  2. 故事和背书:它背后有达芬奇这个超级IP,有几百年的历史故事,被卢浮宫收藏,被无数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写文章夸。这个“共识圈”里都是顶级的专家、权威机构和有钱的收藏家。他们说这东西好,有历史意义,代表了某个时代的顶峰。
  3. 感性价值:你看到它,可能会被它的美、神秘或者历史感所打动。这种价值是主观的、情感的。

这个共识是慢慢形成的,像滚雪球一样,滚了几百年。它建立在人类的历史、文化、审美和情感之上。说白了,它的价值根植于一个讲故事的能力

比特币的价值,则更像一个“数学和网络的共识”。

想想比特币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有价值?

  1. 稀缺性:代码规定了,总量就2100万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个是数学保证的,谁也改不了。
  2. 规则和背书:它的规则(比如谁记账、怎么转账)是写死在代码里的,由全世界无数台电脑共同维护,没人能单方面控制或篡改。它的“背书”不是专家,而是一套公开透明、无法作弊的数学算法和强大的计算机网络。
  3. 理性价值:人们相信它,不是因为它“好看”或“有故事”,而是相信这套系统是可靠的、去中心化的、能保护私有财产的。这种价值是逻辑的、理性的。

这个共识的建立,依靠的是对技术和代码的信任。说白了,它的价值根植于一个可验证的规则

所以,它们俩的映照关系是这样的:

  • 相同点(为什么说它们像)

    • 都没有“实用”价值。你不能吃蒙娜丽莎,也不能拿比特币当被子盖。
    • 都依赖于“稀缺性”。一个是物理上的独一无二,一个是代码上的数量恒定。
    • 价值都源于人们的“相信”。如果明天所有人都觉得蒙娜丽莎就是一堆颜料,或者觉得比特币就是一串代码,那它们瞬间就一文不值了。
  • 本质区别(为什么它们只是映照,而非等同)

    • 共识的基础不同:艺术的共识是主观的、文化的、精英驱动的。比特币的共识是客观的、数学的、代码驱动的
    • 可验证性不同:一幅画的真伪和价值,需要找一堆专家来鉴定,普通人很难懂。而一个比特币的真伪,任何一个懂技术的人都可以通过代码和网络去验证,它是绝对透明的。
    • 内核不同:艺术价值的核心是人类的情感和叙事。比特币价值的核心是对一套中立规则的信任

简单总结一下:

你可以把艺术品看作是**“老钱”和“文化精英”**们用几百年的时间,靠着他们的品味、知识和影响力捧起来的价值。

而比特币,更像是一群“技术宅”和“理想主义者”,用一套坚不可摧的数学规则,号召大家相信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人和机构的价值体系。

所以,用“共识”来映照它俩的价值,这个角度非常棒。它们都站在“共识”这个地基上,但一个盖出了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另一个则建成了一座由代码和逻辑构成的数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