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所谓的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否只是一个可以行走的“遥控玩具”或“Siri”,离真正的智能相去甚远?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坦白说,你这个观察非常精准,目前绝大多数所谓的人形机器人,都可以被归为这两类。它们离我们科幻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真正的“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咱们可以把这事儿拆开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了。

1. 高级“遥控玩具”——秀的是肌肉,不是脑子

很多发布会上让你“哇!”的机器人,比如流畅地做咖啡、叠衣服、打太极,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提线木偶大师”。

  • 实时遥操作 (Teleoperation): 一个工程师穿着一身传感器设备,在后台做着同样的动作。机器人就像一面镜子,实时、高精度地模仿这个人的所有动作。
  • 目的是什么? 这种演示主要是为了秀“肌肉”,也就是机器人顶级的硬件水平:它的平衡能力有多强、关节有多灵活、手指有多精确。这本身是巨大的技术进步,但此刻,机器人的“大脑”是空的,真正思考和决策的是背后那个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它是“遥控玩具”,一点都不过分,只是这个玩具极其昂贵和精密。

2. 会走路的“Siri”——执行指令,但不理解世界

另一类机器人,确实可以自主完成一些任务,不需要人实时操控。比如你告诉它:“去桌子上把那个红色的苹果拿给我。”

它会开始一系列复杂的计算:

  • 感知: 用摄像头扫描环境,识别出哪个是“桌子”,哪个是“苹果”,哪个是“红色”的。
  • 规划: 计算出一条走路路径,怎么绕开障碍物。
  • 控制: 计算手臂要伸多长、用多大力气去抓取,才不会把苹果捏烂。

这看起来很智能,对吧?但问题在于,它是在执行一个被严格定义的程序

  • 它不“理解”: 它不知道“苹果”是能吃的,不知道摔在地上会烂,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个苹果。它只是把“拿红色苹果”这个指令,分解成一堆它能听懂的数学和物理任务去完成。
  • 缺乏泛化能力: 你教它在A厨房拿苹果,它学得很好。但你把它带到B厨房,布局稍微有点不一样,它可能就“死机”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它很难举一反三。

这就像Siri或任何一个智能音箱。你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它能给你标准答案,但它并不“感受”到冷暖,也不“关心”你出门要不要多穿件衣服。所以,说这类机器人是“会走路的Siri”,也是非常形象的。

真正的智能还差在哪儿?

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和现在这些“半成品”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

  1. 常识 (Common Sense): 这是最大的坎。人类天生就知道杯子是易碎的、水会弄湿东西、人是不能穿墙而过的。机器人没有这些“想当然”的知识,一切都需要海量数据去喂,而且效果往往还不好。
  2. 自主决策与规划能力: 真正的智能是,你给它一个模糊的目标,比如“把这个房间收拾干净”,它能自己理解什么是“干净”,然后自己规划步骤(先扫地还是先擦桌子),并且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比如发现垃圾桶满了),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的机器人,基本还停留在“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阶段。
  3. 与环境的真实互动: 在虚拟世界里训练AI下棋、聊天,和在物理世界里控制一个笨重的身体去开门、倒水,难度是指数级的。物理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光线、摩擦力、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总而言之,你的感觉是对的。

把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看作是“遥控玩具”和“会走路的Siri”,是一个非常清醒且准确的定位。它们更多是特定任务的执行者,而不是通用问题的解决者

但这并不悲观。这些看似“笨拙”的机器人,是通往真正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经之路。每一次成功的遥控操作,都在打磨更灵活的“身体”;每一次自主任务的完成,都在训练更聪明的“大脑”。我们正处在机器人“蹒跚学步”的时代,虽然离跑还远,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