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人形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中的物理安全性?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好的,没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就像给一个家置办安防系统一样,得从硬件、软件到外部规范多管齐下。


如何保障人形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中的物理安全性?

想象一下,你家里来了一个新成员——一个人形机器人。它能帮你做家务,陪你聊天,但它毕竟是个由金属和马达组成的大家伙。我们怎么能确保它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不会因为“笨手笨脚”而伤害到我们呢?

这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身体”上让它变“软” (硬件设计)

这是最直观的一道防线。如果机器人本身就是“软”的,那么即使发生碰撞,伤害也会小很多。

  • 轻量化材料: 就像汽车追求轻量化一样,机器人也会选用更轻、但足够坚固的材料。质量小了,碰撞时的冲击力自然就小了。
  • 圆润的外形: 你会发现,现代的人形机器人设计都趋向于圆润、无尖锐棱角。这和我们给家具包上防撞角是一个道理,避免最直接的戳刺和划伤。
  • “柔性关节”: 这点比较关键。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关节是“刚性”的,说停就停,说动就动,力量很大。而现代人形机器人会在关节里加入一些类似“弹簧”或“气囊”的缓冲结构(专业上叫“串联弹性驱动器”或“柔顺控制”)。当它的手臂碰到你时,这个缓冲结构会吸收掉大部分冲击力,感觉就像被一个枕头推了一下,而不是被一根铁棍捅了一下。

2. 给它装上灵敏的“眼睛”和“皮肤” (传感器技术)

光有“软”的身体还不够,机器人还需要能实时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与它接触的力,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碰撞。

  • 3D视觉(眼睛): 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机器人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它能清楚地“看”到你在哪里,家具在哪里,从而在移动手臂或身体时,提前规划出一条不会碰到任何东西的安全路径。
  • 力矩传感器(皮肤/触觉): 在机器人的每个关节,甚至外壳上,都安装了极其灵敏的力传感器。这意味着机器人拥有了“触觉”。当它的手臂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任何计划之外的轻微触碰(比如你的手突然伸过来挡了一下),它会瞬间识别到这个“异常”,并立刻停止运动。
  • 距离传感器: 在机器人的关键部位(比如手掌、胸前)会安装一些近距离传感器。当有物体(比如你的脸)靠近到危险距离时,它会强制减速或停止,这是最后一道防线。

3. 教会它“三思而后行” (软件与算法)

有了“身体”和“感官”,还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来处理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 安全路径规划: 机器人的大脑在执行任何动作前,都会先在它的虚拟世界里进行模拟。它会计算出一条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最大程度远离人类的路径。
  • 人类意图预测: 更高级的机器人甚至能“预判”你的行为。通过观察你的姿态、视线和动作,它会猜测你接下来可能要去哪里、要拿什么,从而主动避让,或者以更安全的方式与你协作。
  • 遵守“机器人三定律”: 这虽然是科幻小说的概念,但现实中的工程师正在把它变成代码。机器人的核心程序中会写入一些不可逾越的“红线”,比如:在任何情况下,施加在人身上的力都不能超过某个安全阈值;在检测到与人可能发生碰撞时,最优先的指令是“停止”或“后退”,而不是“完成任务”。

4. 制定严格的“家规” (标准与法规)

最后,就像所有产品都要有国家标准一样,机器人也需要有统一的“安全手册”。

  • 行业安全标准: 国际和国内都有专门针对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标准(比如 ISO/TS 15066)。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机器人在与人一起工作时,速度、力量、设计等各方面的限制。厂家必须遵守这些标准,产品才能上市。
  • 急停按钮: 这是最简单也最可靠的一道保障。在机器人身上或者它工作的环境周围,会有一个非常显眼的红色“急停”按钮。无论机器人正在做什么,只要拍下这个按钮,它就会瞬间断电并刹停所有动作。

总结一下

保障人形机器人的物理安全,不是靠某一项“黑科技”,而是靠一个由 “柔性硬件 + 灵敏传感 + 智能算法 + 严格标准” 构成的多层安全体系。每一层都像一个筛子,把潜在的危险过滤掉,最终确保我们能安心地和这些聪明的“大家伙”们共处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