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拥有了创造力,它们的艺术作品应该受到版权保护吗?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机器人画的画,版权应该算谁的?

这是一个现在全世界的律师、艺术家和程序员都在激烈讨论的问题,而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它不仅挑战了法律,更挑战了我们对“创造力”和“作者”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角度一:机器人只是个高级工具

  • 类比: 你可以把现在的人工智能想象成一个超级高级的相机或者 Photoshop 软件。
  • 逻辑: 相机自己不能创作,是摄影师通过取景、调光圈、按快门才诞生了一张摄影作品,所以版权属于摄影师。同理,虽然画是 AI 生成的,但往往是人类给它下了指令(我们叫它“咒语”或 Prompt),比如“画一只穿着宇航服的猫在月球上吃奶酪”。这个想法和指令是人给的,AI 只是执行工具。
  • 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认为版权应该属于那个“使用”AI 的人。因为他的指令和后续的调整体现了创造性。目前,这也是很多国家(比如美国)版权局倾向于采纳的观点——你必须证明有足够多的“人类创造性干预”,而不能只是按一下按钮。

角度二:机器人是“作者”?

  • 前提: 这个问题更科幻一点,它假设机器人真的拥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创造力,它不是在执行命令,而是“有感而发”去创作。
  • 逻辑: 如果机器人能像人类艺术家一样,基于自己的“情感”、“思考”和“经历”(哪怕是虚拟的)去创作,那它就不再是工具了。它成了创作者本身。
  • 挑战: 法律上的“作者”通常指的都是“人”(法人或自然人)。机器在法律上没有身份,它不能拥有财产,也不能签署合同。那版权给它,它怎么“持有”呢?是给它的主人(制造商)?还是给这个机器人“自己”?这就引出了一大堆哲学和法律难题。

角度三:干脆就没有版权!

  • 逻辑: 有些人认为,既然版权法是为保护人类创作者的,那机器创作的东西就不应该受版权保护。
  • 做法: 所有纯粹由 AI 独立生成的作品,直接进入“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 好处: 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修改、传播这些作品。这可能会极大地促进文化和创意的再创作,就像我们今天可以随意使用贝多芬的音乐或莎士比亚的剧本一样。
  • 坏处: 如果投入巨资研发的创作型 AI,其作品不能带来商业回报,那谁还愿意去投资研发呢?这可能会打击创新的积极性。

总结一下

目前的主流看法更偏向角度一

AI 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版权属于在创作过程中付出了足够多智力劳动和创造性选择的那个人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当 AI 的“创造力”越来越强,甚至能独立完成构思和执行时,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肯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像一个风向标,预示着未来社会需要重新思考“创造”、“价值”和“权利”这些基本概念。这事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