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为何必须是“人形”?在多数场景下,轮式或专用机器人是否更高效、更经济?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Lukas Neuschäfer-Hölzenbecher
PhD studen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为什么是“人形”?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嗨,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说实话,在很多特定、单一的场景下,你说的完全没错。

比如:

  • 在平整的仓库里搬运货物,轮式的AGV小车(自动导引运输车)速度又快、负载又高,比两条腿走路的人形机器人高效多了。
  • 在汽车生产线上拧螺-丝或者焊接,一个固定在原地的机械臂,可以24小时不知疲倦地重复同一个动作,精度和速度都无可挑剔。

如果我们的世界都是由这样一个个“规则、平整、单一”的场景组成的,那确实没必要非得搞“人形”。


但关键在于,我们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不在于在某个“单项”上做到极致,而在于它的**“通用性”“适应性”**。

1. 世界是为“人”设计的,不是为“机器”设计的

你看我们周围的环境:

  • 建筑:有楼梯、有门槛、有狭窄的过道。
  • 工具:锤子、螺丝刀、键盘、方向盘,全都是按照人手的尺寸和操作习惯设计的。
  • 设施:桌子的高度、开关的位置、按钮的大小,也都是为了方便人类。

如果我们想让一个机器人无缝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去使用这些现成的设施和工具,那么让机器人拥有和我们相似的形态(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干活、有灵活的手指),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套房子,想让机器人帮你打理。

  • 方案A(专用机器人):你得买一个扫地机器人、一个擦窗机器人、一个做饭的机械臂(可能还得改造厨房)、一个能爬楼梯的运输机器人……还得确保它们之间能互相配合。成本高昂,系统复杂。
  • 方案B(人形机器人):你只需要一个机器人。它能自己走上楼梯,用手打开房门,拿起抹布擦桌子,用吸尘器吸地,还能用你家的锅碗瓢盆做饭。它直接利用了你家现有的所有设施。

从这个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恰恰带来了长远的经济性。我们不需要为了机器人去改造整个世界。

2. “效率”和“成本”需要看“总账”

  • 关于效率: 一个轮式机器人从A点到B点很快,但遇到一个台阶就“歇菜”了。一个人形机器人虽然走得慢点,但它可以“翻山越岭”,完成从A点拿东西,爬上楼梯,穿过窄门,最后把东西放到B点柜子里的全流程任务。这种完成复杂、连续任务的“综合效率”是专用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 关于成本: 目前人形机器人确实非常昂贵,这是因为它还处于研发和早期阶段。想想第一台电脑、第一部手机,哪个不是天价? 未来的逻辑是: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将一个通用的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降下来。让这一个机器人,去替代过去需要N个专用机器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一次性投入,多场景复用”,这笔“总账”算下来,可能远比为每个场景都开发一套专用设备要划算。


总结一下

把专用机器人看作是**“专业工具”**,比如一把电钻,它打孔无敌,但你不能用它来写字。

把人形机器人看作是一个**“全能的工人”**。他可能打孔不如电钻快,但他不仅会打孔,还会拧螺丝、会刷墙、会搬东西、会开车……什么都能干。

所以,选择“人形”这条路,并不是因为它在每个单项上都是最强的,而是因为它有潜力成为一个能适应我们人类社会、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终极解决方案”**。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更宏大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