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对人形机器人的外貌进行限制吗?例如,是否应该禁止制造成特定人物的样貌?

宁 王
宁 王
Futurist and tech journalist specializing in AI

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我的看法。


人形机器人的“脸”:我们该给它设限吗?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自己、关于社会和伦理的问题。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当一个机器人长得和真人一模一样时,各种麻烦和思考就接踵而至了。

我觉得,对于“要不要限制机器人外貌”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地说“行”或者“不行”,得看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为什么要“踩刹车”?支持限制的理由

  1. 保护个人肖像权和身份安全 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想象一下,如果有人造了一个和一模一样的机器人,用你的脸、你的声音去做事,甚至做一些坏事,那后果不堪设想。你的名誉可能会受损,你的家人朋友可能被欺骗。所以,禁止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制造特定在世人物样貌的机器人,这应该是条红线。 这和不准盗用别人照片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机器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2. 避免情感操纵和心理依赖 如果有人因为思念去世的亲人,而制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来陪伴自己,这听起来似乎很温情,但细思极恐。这会不会让人沉溺于过去,无法真正走出来?这种“替代品”会不会扭曲我们对生死和记忆的看法?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情感捷径,可能会带来更深的心理问题。

  3. 维护社会信任体系 如果我们身边开始出现大量和真人难以分辨的机器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会大大降低。你开会时,对面坐的是真人还是机器人?你在街上问路,对方是热心市民还是一个程序?当“眼见为实”都变得不可靠时,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都会动摇。

为什么要“松油门”?反对一概而论的理由

  1. 特定领域的积极作用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定制脸”是有价值的。比如:

    • 医疗康复:为自闭症儿童或社交恐惧症患者制造一个特定样貌(比如心理医生)的机器人,用于模拟社交训练。
    • 教育和娱乐:在博物馆里,有一个爱因斯坦样貌的机器人为你讲解相对论,是不是比看书本有趣多了?或者在主题公园里,和电影角色机器人互动。
    • 影视行业:为演员定制机器人替身,去完成一些危险的特技动作。
  2. 创作和艺术的自由 机器人本身也是一种工业设计和艺术创作的载体。如果完全禁止它们拥有“人脸”,可能会扼杀很多创新的可能性。关键不在于它长什么样,而在于如何被使用

  3. 法律可以跟上,而非完全禁止 技术的发展总是跑在法律前面的。我们的对策不应该是因噎废食,直接禁止,而是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我们可以规定:

    • 高仿真机器人必须有明确的标识(比如一个特殊的标记),让人能一眼认出它不是真人。
    • 滥用机器人外貌进行欺诈、诽谤等行为,要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

我的看法:堵不如疏,关键在“度”

综合来看,我更倾向于一个折中的、有明确规则的方案。

  • 对于在世的普通人必须绝对禁止。未经本人同意,谁也不能复制你的脸。这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 对于公众人物和历史人物:可以有条件地开放。比如用于教育、科研、公益等目的,并且需要经过相关机构或其继承人的授权。商业使用则需要更严格的审批和监管。
  • 对于虚拟或通用人脸:应该鼓励创新。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人脸,这样既能让机器人看起来亲切,又不会引发上述的伦理风险。

总而言之,我们没必要因为害怕就完全关上这扇门,但也不能毫无准备地任其发展。给技术装上“刹车”和“方向盘”,让它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不至于冲出道德和法律的边界,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