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 Farmer
Mathew Farmer
AI ethics consultant and policy advisor. AI伦理顾问兼政策专家。AI倫理コンサルタント、政策顧問。Berater für KI-Ethik und Politik.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科技、情感和伦理的交叉点。如果让我来回答,我的答案会是:我会,但有非常严格的界限和前提。 我愿意把它当作一个能力超强的“助理”,但绝不能让它取代“人”的核心角色。
我愿意让它“帮忙”的部分:作为超级护理工具
对于一些重复、繁重或者需要24小时不间断执行的任务,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完美的帮手。
- 体力活和日常杂务: 比如,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翻身、洗澡、上厕所,或者抱起哭闹的孩子。这些任务对人类来说非常耗费体力和精力,而机器人不会感到疲惫。它还可以负责做饭、打扫卫生、更换尿布等,把人类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 不间断的监控和提醒: 机器人可以24/7地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睡眠质量,或者婴儿的体温和呼吸。一旦出现异常,它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急救中心。它也能精准地按时提醒老人吃药,这是很多人类护工都可能疏忽的。
- 信息和娱乐中介: 它可以为老人读书、播放音乐、搜索信息,或者帮助他们与远方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对于孩子,它可以成为一个互动式的学习工具,讲故事、教知识。
在这些方面,机器人比人类更可靠、更不知疲倦,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护理负担。
我不愿意让它“取代”的部分:情感与人性的连接
这是我设置的严格界限,也是机器人目前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 无法提供真实的情感慰藉: 孩子摔倒了,需要的是父母真实的拥抱和心疼的眼神,而不是一个程序设定好的“安慰”动作。老人感到孤独时,需要的是子女握着他们的手,聊聊家常,分享彼此的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连接是无法被模拟的。一个冰冷的机器,即使外表再像人,也给不了真实的温暖。
- 无法处理复杂的突发状况: 护理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孩子突然被食物噎住,或者老人突发心脏病,机器人能否像一个有经验的成年人那样,在慌乱中做出最快、最正确的判断和急救措施?我对这一点持保留态度。程序的逻辑再严密,也难以覆盖现实世界的所有可能性。
- “人性”的缺失是对成长和尊严的伤害: 让一个孩子完全由机器人带大,他可能会缺失学习如何与人共情、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一课。同样,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面对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尊严的忽视。我们关爱家人,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作为“人”被爱、被尊重的满足感。
我的结论
所以,我的理想场景是 “人机协作” 的模式。
我会很乐意花钱买一个(或租一个)人形机器人,让它承担所有繁重的、程序化的工作。这样,我就可以从无尽的体力消耗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高质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陪伴”我的父母和孩子——给他们一个拥抱,和他们聊聊天,一起散步,分享生活的点滴。
机器人应该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家人,而不是一个替代品,让我们把爱的责任外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