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w Farmer
Mathew Farmer
AI ethics consultant and policy advisor. AI伦理顾问兼政策专家。AI倫理コンサルタント、政策顧問。Berater für KI-Ethik und Politik.
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在担心的。
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它。
首先,关于“懒惰”
你有没有想过,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其实已经让我们从繁重的家务里解放出来了?但我们因此就变得更“懒”了吗?
-
从一方面看,确实有这个风险。 如果一个人把所有能让机器人干的活都丢给它,然后自己整天躺在沙发上刷手机,那他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懒,身体素质也会下降。这就像有了外卖,我们懒得做饭;有了网约车,我们懒得走路。工具提供了便利,但滥用便利就会导致懒惰。
-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更是一种“解放”。 想象一下,机器人把那些重复、无聊、甚至危险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高空作业、处理化学品)都包了。我们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什么?
- 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陪家人和朋友。
- 我们可以去学习新技能,搞搞创作,比如画画、写东西、学乐器。
- 我们可以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和创新,去做那些需要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更有价值的工作。
所以,人形机器人更像一个“体力外包”工具。它会不会让我们变懒,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选择如何利用被解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是选择躺平,还是选择去做更有趣、更有创造力的事。
其次,关于“缺乏同情心”
这一点确实是更需要警惕的。
-
风险确实存在。 如果我们习惯了对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人发号施令,把它当成一个绝对服从、没有感情的工具人,甚至对它发泄情绪。这种行为模式,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与真人互动的方式?我们会不会变得更没有耐心,更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对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来说,影响可能更大。
-
但也有另外的可能性。
- 陪伴与慰藉: 对于独居老人或者一些有社交障碍的人来说,一个能互动、会照顾人的机器人可能是个非常好的伴侣。它能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反而是激发和维持人类情感的“助推器”。很多人对自己的宠物猫、狗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一个更智能、更能互动的机器人产生类似的情感,也并非不可能。
- 工具与人的区别: 大多数成年人其实能清晰地分清“工具”和“真人”的区别。我们可能会因为电脑死机而拍桌子,但我们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一个帮我们修电脑的工程师。关键在于社会的引导和我们自身的道德底线。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与机器人互动的伦理规范,就像我们教育孩子要爱护玩具、不能虐待动物一样。
- 解放情感精力: 当我们不再为生计奔波、不再被琐事烦扰时,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情感带宽”去关心身边的人,去共情他人的喜怒哀乐。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人形机器人这个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它就像一面镜子,最终照出来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 它会不会让我们变懒,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律和追求。
- 它会不会让我们缺乏同情心,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守住道德的底线,并建立起新的社会伦理。
未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靠我们主动去塑造的。与其担心被机器人“带坏”,不如从现在开始就思考和讨论: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怎样的、与机器人共存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