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目前全世界的法律专家也都在掰扯这事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下,到底谁可能来“背锅”。
你可以这么想,一个机器人其实更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工具,就像你手里的电钻或者你开的汽车。如果出了问题,我们通常会看是哪一环出了岔子。
1. 制造商/开发者
这是大家最先想到的。
- 设计缺陷:如果机器人本身的设计就有问题,比如机械臂的某个零件强度不够,在手术中断了。
- 软件Bug:AI的核心是软件。如果算法有漏洞,比如图像识别算法把一个良性肿瘤误判为恶性并进行了切除。
- 数据问题:AI是需要大量数据来“学习”的。如果用来训练医疗机器人的数据本身就有偏见或错误,那机器人做出的判断自然也可能是错的。
简单说: 如果是产品本身“出厂就不合格”,那制造商肯定跑不了。
2. 使用者/操作者(比如医院或医生)
工具是好的,但没用好,也可能出事。
- 操作不当:医生没有按照机器人的操作手册来使用,或者强行进行了某些超出机器人能力范围的操作。
- 疏于维护:医院没有按规定对机器人进行保养和校准,导致其精度下降。
- 决策失误:机器人可能只是提供建议,比如“80%的概率是恶性肿瘤”,但最终决定动刀的还是医生。如果医生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就盲目相信了机器人的建议,那医生本人也有责任。
简单说: 就像你开车,虽然车有自动辅助驾驶,但你还在打瞌睡,出了事故你肯定有责任。
3. 机器人本身?
这是最核心也最有趣的一点。目前的共识是:机器人不能承担责任。
因为它没有“意识”,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你不能把一个机器人送上法庭,也不能罚它款。它只是执行代码的机器。所以,责任最终还是要追溯到“人”身上。
未来,随着AI越来越高级,有了自主决策能力,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新的答案,但至少现在,它还是个“高级工具”。
总结一下
所以,当一个医疗机器人犯错时,大概率会是下面这样的情况:
- 启动调查:就像飞机失事后要找黑匣子一样,技术人员会分析机器人的所有数据记录,看到底是软件问题、硬件问题还是操作问题。
- 责任划分:
- 如果是机器人软硬件的问题,制造商要承担主要责任(产品责任)。
- 如果是使用或维护不当,医院或医生要承担主要责任(医疗事故责任)。
- 很多时候,可能是共同责任。比如,软件有个小Bug,但如果医生能更谨慎一点,本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时候可能制造商和医院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说白了,这就像一场复杂的官司,需要律师和技术专家一起上场,把整个链条都捋一遍,才能确定谁该为这个错误买单。法律总是在技术后面追赶,关于AI和机器人的法律法规也正在慢慢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