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它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Elfi Jäckel
Elfi Jäckel
Data scientist building AI-powered applications. 数据科学家,开发AI应用。AI搭載アプリ開発データ科学者。Datenwissenschaftler für KI-Apps.

好的,没问题。想象一下,你正在和一个非常聪明的“铁哥们”打交道,我们来聊聊它的大脑是怎么运转的。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它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你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个话题。把人形机器人的AI系统比作“大脑”非常贴切。和我们人类一样,机器人也需要一个中枢系统来感知世界、思考问题并做出行动。

你可以把这个“大脑”的工作流程想象成三个主要步骤:“感知” -> “思考” -> “行动”


第一步:感知(Sensing)- “五官”和“神经”

首先,机器人得能“看”到和“听”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它依赖各种传感器来收集信息,就像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皮肤一样。

  • 眼睛 (视觉系统): 通常是高清摄像头,甚至是能感知深度的3D摄像头。AI会处理这些图像,识别出这是桌子、那是椅子,还能认出你的脸,甚至看懂你的手势。这背后是计算机视觉 (CV) 技术。
  • 耳朵 (听觉系统): 通过麦克风阵列,机器人能听到你说话。AI会对声音进行处理,过滤掉噪音,然后用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来理解你说的“你好”或者“帮我拿瓶水”是什么意思。
  • 触觉/平衡感 (其他传感器): 机器人身上布满了各种传感器,比如关节里的力矩传感器(能感觉到自己用了多大力气)、脚底的压力传感器(用来保持平衡),还有像陀螺仪这样的东西(帮助它感知自己是否倾斜)。

所有这些传感器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就像电流一样,会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大脑”进行处理。


第二步:思考(Cognition)- “大脑皮层”

这是最核心、最复杂的部分。当海量信息涌入后,“大脑”需要理解这些信息并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个思考过程主要依赖几个关键能力:

  1. 知识库 (Knowledge Base): 就像我们脑子里的记忆和常识。机器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存储着关于世界的知识。比如,“杯子是用来装水的”、“门可以推开”、“人是不能穿墙而过的”。

  2. 决策与规划 (Decision Making & Planning): 这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当你命令它“去厨房倒杯水”时,它不会一步到位。AI会把这个复杂任务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

    • 规划一条从当前位置到厨房的路径。
    • 识别出厨房里的水壶和杯子。
    • 计算如何伸出手臂、以多大的力气抓住水壶。
    • 再计算如何倾斜水壶把水倒进杯子,而不会洒出来。
    • 最后,再规划路径把水杯送回你手上。 每一步都需要精确计算,确保动作的连贯和安全。
  3. 学习能力 (Learning): 这是让机器人越来越聪明的关键。主要有两种方式:

    • 监督学习: 就像老师教学生。工程师会给机器人看成千上万张“苹果”的图片,并告诉它“这是苹果”。久而久之,它就认识了苹果。
    • 强化学习: 类似“试错”。比如机器人学习走路,一开始可能会不停摔倒。但AI系统有一个“奖励机制”,每次成功走出稳定的一步,就给它一个“奖励分”。为了获得更多分数,机器人会自己不断调整走路的姿态,最终学会平稳行走,甚至跑跳。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第三步:行动(Action)- “小脑”和“肌肉”

“大脑”思考出结果后,就需要指挥“身体”去执行。

  • 运动控制 (Motion Control): AI系统会将“向前走”、“抬起手臂”这样的高级指令,转换成给全身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机(相当于“肌肉”)的具体指令,比如“左腿膝关节弯曲30度”、“右肩电机输出50%的功率”。
  • 平衡与协调: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协调性,就像我们的小脑一样。机器人在走路时,AI必须实时根据地面情况和身体姿态,微调每一个关节的动作,才能保证自己不摔倒。这也是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走路看起来比轮式机器人要难得多的原因。

举个例子串起来:

假设你对机器人说:“请把桌上的红苹果递给我。”

  1. 感知:

    • 麦克风接收到声音,NLP技术将其转换成文字指令。
    • 摄像头扫描房间,CV技术识别出“桌子”、“红色的物体”、“苹果”以及“你”的位置。
  2. 思考:

    • “大脑”理解了指令的意图:拿起那个红色的苹果,然后交给你。
    • 它在知识库里确认“苹果”是可以被抓取的物体。
    • 它规划出一条走到桌子旁的最佳路径。
    • 它计算出手臂需要伸多长、手掌要张多大、用多大力气才能既拿起苹果又不捏坏它。
    • 它再规划出从桌子旁走到你面前的路径。
  3. 行动:

    • AI向腿部电机发送指令,机器人平稳地走向桌子。
    • 到达后,向手臂和手掌的电机发送精确指令,完成抓取动作。
    • 转身,走向你,并将苹果递出。

整个过程在瞬间完成,看起来行云流水,背后却是无数传感器、算法和计算单元协同工作的结果。

总而言之,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是一个集感知、认知、控制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它通过模仿人类的学习和决策方式,让我们感觉它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