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高估了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低估了其技术实现的难度?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我的看法。


人形机器人:是期望过高,还是挑战太大?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基本上说出了目前很多人对人形机器人最纠结的地方。我感觉,答案可能两边都占一点。我们很可能既高估了它“马上就能用”的价值,也低估了让它“真的好用”的技术难度。


一、我们是不是把“长得像人”这件事的价值想得太高了?

很多人看到人形机器人,第一反应是“哇,好酷,能像人一样干活了”。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在很多场景下,“像人”不一定是最高效的形态。

  • 专业的事,还得专业工具来干

    • 你家的扫地机器人,长得像个饼,但扫地效率比任何人形机器人都高。
    • 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奇形怪状,但拧螺丝、焊接的速度和精度,人形机器人拍马也追不上。
    • 在这些特定场景下,我们已经有了更便宜、更高效、更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让一个昂贵、复杂的人形机器人去做这些事,有点“杀鸡用牛刀”,性价比太低。
  • “万金油” vs “专用工具”

    • 人形机器人追求的是“通用性”,希望像人一样什么都能干一点。但它的结果很可能是“样样通,样样松”。
    • 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功能很多,但你真要拧个很紧的螺丝,肯定还是专业的螺丝刀好用。

所以,从短期应用价值来看,在那些结构化、任务明确的场景,人形机器人并没有优势。大家期待的“机器人管家”能帮你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照顾老人,这个愿景很美好,但离我们还很远。


二、我们是不是严重低估了让机器人“像人一样”行动的难度?

我们人类很多不经意间的动作,背后都是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极其复杂的“算法”和“硬件”在支持。要把这些能力复制到机器人身上,难度是指数级的。

  1. “走路”这件事就难于上青天 我们两只脚走路,看起来简单,但你身体里的小脑、神经、肌肉一直在做着毫秒级的动态平衡调整。机器人要模仿,就需要极其复杂的传感器、电机和控制算法。你看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视频,感觉走得很稳了,但那是人家烧了上百亿美元、研究了几十年的成果,而且离商业化普及还有很长的路。稍微复杂一点的地面(比如碎石路、楼梯),对机器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2. “手”是另一个无底洞 人手的灵活性是自然界的奇迹。我们能拿起一个软软的豆腐,也能举起几十斤的重物;能穿针引线,也能抡起大锤。这背后是复杂的触觉反馈和压力控制。现在的机器人要做到这一点,成本极高,且非常脆弱。让机器人拿起一个鸡蛋不捏碎,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心血。

  3. “能源”问题是硬伤 我们人类吃一顿饭,就能支撑大半天的活动。机器人呢?目前电池技术是巨大的瓶颈。一个全身都是电机和传感器的人形机器人,功耗非常惊人。很可能“充电两小时,活动五分钟”,这怎么去工厂“打螺丝”打满8小时?

  4. 最难的其实是“大脑” 除了身体,机器人还得有智能。它得能理解这个世界,分得清什么是桌子什么是椅子,什么是人什么是宠物。它得能听懂你的命令,不是“开灯”这种关键词,而是“帮我把客厅那个落地灯打开”这种自然语言。它还得能在复杂的、非结构化的环境里自己做决策,并且保证安全。这个人工智能的挑战,比机械本身还要大得多。


结论:所以,人形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未来?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人形机器人就没用了?也不是。

我的看法是:我们可能高估了它短期内(比如三五年内)大规模普及的商业价值,但我们可能也低估了它长期的、颠覆性的潜力。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在于:它能无缝地融入为人类设计的世界。

我们的城市、工厂、家庭,所有的工具、楼梯、门把手,都是为“人形生物”设计的。轮式机器人上不了楼梯,机械臂够不着高处的东西。而人形机器人理论上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一切基础设施,不需要对环境做大规模改造。这才是它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大哥大”电脑,又大又笨又贵,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它代表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技术难题正在被一个个攻克,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酷炫视频,可能只是这场马拉松的第一个路标。路还很长,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