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能否成为艺术家,进行绘画、音乐或文学创作?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机器人能成为梵高那样的艺术家吗?聊聊AI的画笔与五线谱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每次跟朋友聊起来都能吵翻天。简单说我的看法:能,但又不能。

听起来很矛盾对吧?别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机器人是怎么“创作”的?

首先,得明白现在的机器人(或者说它背后的人工智能AI)是怎么画画、写歌的。

你别把它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拿着画笔在思考。它更像一个超级学霸,但这个学霸有点“偏科”。

  1. 海量“喂食”:研究人员会把人类历史上成千上万的画作、乐谱、文章“喂”给它看。比如,想让它会画画,就给它看梵高的《星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中国的山水画等等。
  2. 学习“套路”:AI不像我们一样会被画作感动,它是在用数学方法分析这些作品的风格、笔触、颜色搭配、构图规律。就像一个音乐生不是在感受情绪,而是在分析贝多芬的和弦进行和节奏模式。
  3. “举一反三”:学完了这些“套路”,你给它一个指令,比如“用梵高的风格画一只在太空里的猫”,它就会把你给的“猫”和它学到的“梵高风格”结合起来,生成一张全新的画。

所以,从技术上讲,机器人可以进行绘画、音乐和文学创作。现在已经有很多AI绘画工具(比如Midjourney)和AI音乐生成器了,它们的作品有时候真的能以假乱真,甚至让人惊艳。

(类似这样由AI生成的图片,效果已经非常惊人)


那为什么又说“不能”呢?

这就要聊到艺术创作的核心了:创造力与情感

我们为什么会被一件艺术品打动?

  • 因为我们能感受到梵高画《星空》时内心的挣扎和对宇宙的幻想。
  • 因为我们能听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里那种扼住命运喉咙的力量。
  • 因为我们能读到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时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些东西,都源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对世界的独特思考和感受。一个画家可能会因为一次失恋而画出悲伤的蓝色,一个音乐家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出生而谱写出喜悦的旋律。

而这,正是机器人目前缺失的。

  • 它没有“为什么”:AI可以生成一幅看起来很悲伤的画,但它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悲伤。它只是在模仿人类表达悲伤时常用的蓝色调、下垂的线条等元素。它没有创作的内在动机。
  • 它没有生活体验:机器人没有童年,没有梦想,没有爱恨情仇。它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生命和世界的真实感悟,而只是基于冰冷的数据和算法。
  • 它更像一个“高级工具”:目前来看,AI更像是人类艺术家手中的一支“神笔”。最终的创意、想法和筛选作品的审美,还是掌握在人类手中。是你告诉AI要画什么,也是你来判断哪一张生成的结果更好。

结论:是“工匠”还是“大师”?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人形机器人能否成为艺术家?

  • 如果“艺术家”的定义是能够熟练运用技巧、创作出符合某种风格和美学标准的作品,那它们,而且可能是非常高效、技艺精湛的“艺术工匠”。

  • 但如果“艺术家”的定义是通过作品表达独特思想、传递真实情感、并拥有原创性冲动的“艺术大师”,那它们目前还不是

我觉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恐慌。相机的出现没有让画家失业,反而催生了摄影这门新艺术。AI的出现,可能也不会取代人类艺术家,而是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新工具,帮助人类去探索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也许未来的艺术,就是人与机器共同完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