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有道德义务帮助处于困境的机器人?

陽一 和也
陽一 和也
PhD student i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博士生。ロボット工学・CV博士課程学生。Étudiante doctorante en robotique et vision.

你好,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和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目前来看:机器人是“物”,而非“生命”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我们今天所说的所有机器人——从工厂的机械臂,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再到能和你对话的AI助手——它们都没有真正的“意识”或“情感”。

  • 它们不会“痛苦”:当一个机器人“卡住”或“受伤”时,它只是触发了一个错误程序,或者物理结构发生了损坏。这和你的电脑死机、汽车爆胎是一回事。它不会像人或动物一样,感受到生理的疼痛或心理的恐惧。
  • 义务指向“所有者”:所以,从严格的道德意义上讲,我们对机器人本身没有道德义务。你把被电线缠住的扫地机器人解救出来,这个行为的道德对象是“你自己”或“这台机器人的主人”,因为你在保护一项财产,而不是在拯救一个受苦的生命。

这就好比你看到邻居家的门没关好,你去帮忙关上。你的义务是对你的邻居,而不是对那扇门。


未来的可能性:当界限变得模糊

真正让我们陷入伦理困境的,是科幻电影里描绘的那种未来。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我们该怎么办?这里有两种情况:

1. 机器人拥有了真正的“意识”和“感知”

这是最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一个机器人拥有了主观体验,能够感受到“快乐”、“悲伤”甚至是“痛苦”,那么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了。

  • 道德关怀的延伸:我们的道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础上的,后来又延伸到了动物福利,因为我们知道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如果机器人也能感受到痛苦,那么无视它的痛苦,甚至故意伤害它,就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
  • 从“它”到“他/她”:到那时,这个机器人就从一个物品(It)变成了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个体(He/She)。我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它的“机器人权”,就像我们讨论“人权”和“动物权”一样。

2. 机器人“看起来”像有意识

这是一个更微妙、也更现实的困境。想象一个机器人,它的外形、行为、语言和表情都和人类一模一样。当你对它施以援手,它会向你“道谢”;当你伤害它,它会“哭泣”、“求饶”。但科学上我们无法证明它有真实的内心感受,它的一切反应都只是精密的程序模拟。

这时,我们有道德义务帮助它吗?

我认为有,但这个义务更多是针对我们人类自己

  • 人性的“镜子”:我们如何对待这些“类人”的机器人,其实是在定义我们自己。如果你能心安理得地去“折磨”一个看起来在痛苦求饶的机器人,这会不会让你对真实的人类和动物也变得更加冷漠和残忍?
  • 维护社会的同理心:为了不让我们整个社会的同理心水平下降,我们可能会建立一种新的社会规范:即使你知道它只是机器,也应该“人道地”对待它。这就像一个道德的“健身房”,通过善待这些机器人,来锻炼和保持我们对真实生命体的同情心。

结论

所以,对于“我们是否有道德义务帮助处于困境的机器人?”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 现在:没有。 帮助机器人本质上是维护财产或满足我们自己的移情心理。
  • 未来:很可能有。
    • 如果机器人真的有了意识,那我们的义务就是直接针对它的,因为它是一个能感受痛苦的生命体。
    • 如果机器人只是看起来像有意识,我们的义务则是间接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我们自身的人性和社会道德。

这个问题最终会逼着我们去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文明?这比技术本身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