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做到绝对公正吗?还是会成为我们偏见的放大镜?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目前的AI技术,非但不能赋予机器人可靠且无偏见的判断力,反而极有可能放大并固化我们人类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偏见。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失望,但原因其实不复杂。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教学生”的过程。
AI的偏见从哪儿来?——“教材”和“老师”都有问题
AI和机器人本身是没有“想法”的,它们的“判断力”完全来自于我们喂给它的数据。你可以把AI想象成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而我们提供的数据就是它的“教材”。
-
有偏见的数据 (教材有问题) AI学习的材料,比如互联网上的海量文字、图片、历史上的判决记录、公司的招聘数据等等,都来自于我们人类社会。而我们的社会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偏见。
-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用过去几十年的新闻图片来训练一个AI,让它认识“CEO”这个角色,那AI很可能会认为“CEO”大多是白人男性。因为它学习的“教材”里就是这么呈现的。当这个机器人未来被用于初步筛选简历时,它可能就会不自觉地降低女性或少数族裔候选人的评分,不是因为它“歧视”,而是因为在它的“知识”里,这就不是一个典型的“CEO”形象。
-
有偏见的创造者 (老师有问题) 设计AI算法的工程师也是人,同样会带有自己的无意识偏见。他们在选择哪些数据来训练、设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定义“成功”或“优秀”时,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融入到算法里。这就好比老师在出题和评分时,不自觉地偏爱某种类型的学生。
为什么说AI会“放大”和“固化”偏见?
如果说人类的偏见是零散发生的,那AI的偏见就是系统性、规模化的,这更可怕。
-
规模化(Amplifying): 一个有偏见的人力资源经理,一次可能只会影响几个候选人。但一个有偏见的AI招聘系统,可以在一天之内,以“高效”和“客观”的名义,拒绝成千上万份来自特定群体的简历。它把一个微小的偏见,放大了一万倍。
-
权威化(Solidifying): AI的决策过程通常很复杂,像个“黑箱”。当它做出一个决定时,人们往往会因为它“是电脑算的”、“是基于大数据的”而盲目相信其客观性。这种“算法权威”会让我们更难去质疑和挑战其中隐藏的偏见,久而久之,这些偏见就从“社会潜规则”变成了“机器认定的事实”,被固化下来。
我们能做什么?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AI。整个行业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 清理“教材”: 努力创建更平衡、更多样化的数据集。
- 打开“黑箱”: 发展“可解释性AI”(XAI),让我们能理解AI为什么会做出某个决定,从而发现其中的偏见。
- “人类在环”: 在关键决策领域(如司法、招聘、信贷审批),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最终的决定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
总而言之, 指望AI天生就具备无偏见的判断力,就像指望一面镜子能照出比我们本人更完美的形象一样,是不现实的。AI目前更多的是一面反映我们社会偏见的镜子,甚至是一面放大镜。
真正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社会层面的。我们需要先正视和修正自己社会中的不公,才能“教”出一个更公正的AI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