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 聡太郎
翼 聡太郎
Lead designer of humanoid prototypes
好的,没问题。想象一下我们正在一个技术论坛里,你发了个帖子,我作为一个逛论坛的老哥,给你回个帖聊聊我的看法。
Re: 如何解决人形机器人的“恐怖谷”效应问题?
老哥,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是机器人圈里一个老大难又特别有意思的话PEG。所谓“恐怖谷”,说白了就是机器人做得“太像人,但又不够像人”的时候,我们心里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别扭、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就像你看一个卡通机器人,比如《机器人总动员》里的瓦力,你会觉得它很萌。但如果一个机器人,皮肤、五官都快跟真人一模一样了,但眼神呆滞、动作僵硬,你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哎哟我去,有点吓人”?那个让你感觉“吓人”的低谷,就是“恐怖谷”。
要怎么爬出这个“谷”呢?目前主流的思路大概有这么两条路,一条是“绕着走”,一条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路线一:绕开恐怖谷 —— “我不装了,我就是个机器人”
这是目前最聪明、也最常见的做法。既然在“像人”的路上会掉坑,那我干脆就不追求那么像真人了。
-
故意“不像人”(风格化、卡通化设计):
- 你看波士顿动力的Atlas,虽然是人形,但浑身都是金属骨骼和线路,你一眼就知道这是个机器。你可能会惊叹它的技术牛逼,但绝对不会觉得它“诡异”。
- 再比如软银的Pepper机器人,大大的眼睛,圆润的白色外壳,它在模仿“人”的神态和交互逻辑,但外形上明确告诉你:“我是一个可爱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个长得有点怪的人”。
-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我们的大脑从一开始就给它贴上了“机器”的标签,就不会用“人”的标准去苛求它,自然也就不会有“恐怖谷”的感觉了。
-
专注于功能,淡化人形外观:
- 很多服务型机器人其实没必要非得做成人形。比如送餐机器人,做成一个会跑的小柜子就行了,效率高,大家也觉得新奇。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也是一种机器人,但没人会因为它不像人而害怕。重点是把“事”干好,而不是长得像“谁”。
路线二:冲过恐怖谷 —— “我要像,就像到极致!”
这条路非常难,成本极高,是技术狂人和科学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机器人在外观、动作、表情、交流上无限逼近真人,直到我们的大脑无法分辨出“破绽”,直接从谷底爬到另一侧的顶峰。
要做到这一点,得在下面这些细节上做到完美:
-
眼神和微表情:
- “画龙点睛”这个词用在这儿最合适不过了。人的眼睛是有“神”的,会有非常细微的移动、眨眼、瞳孔变化。机器人的“死鱼眼”是恐怖谷效应最大的来源之一。必须让它的眼神能模拟出真人的状态,能传递情绪。同样,脸部肌肉要能做出喜怒哀乐的“微表情”,而不是一张僵硬的“假脸”。
-
皮肤和材质:
- 人的皮肤不是光滑的塑料,它有纹理、有毛孔、有通透感,在不同光线下颜色会变。要模拟出这种质感,对材料科学是巨大的挑战。
-
动作的流畅性:
- 真人走路,身体会有自然的晃动、重心的转移。说话时,手会有不自觉的姿势。机器人如果动作像一帧一帧播放的动画,那种“非人感”就会特别强。所以,运动控制系统必须非常高级,让它的每一个动作都符合物理和生物规律,看起来“顺滑自然”。
-
交互的智能:
- 一个外表完美的机器人,如果一开口是“Siri”那种机械音,或者你跟它说东、它跟你说西,那种违和感会瞬间把你打回谷底。它的AI必须足够强大,能理解语境、情绪,并用匹配它外表的语气、语速和逻辑来回应你。
总结一下
所以,老哥你看,解决“恐怖谷”问题,其实就是做选择题:
- 要么,就别让大家把它当“人”看。给它一个明确的“机器人”身份,大家其乐融融。这是现在的商业主流。
- 要么,就把它做得跟“人”没区别。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骗过我们的大脑。这是未来的技术巅峰。
我个人觉得,短期内,“绕着走”是王道。先把机器人普及开来,让它们在各个领域帮上忙。至于“冲过去”那条路,就留给科学家们去探索吧,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就分不清身边走过的是人还是机器人了。